近日,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赴盐都区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我是共和国老兵”的走访活动,5名大学生用15天时间走访了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11位老兵。他们通过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利用抖音、荔枝FM、微信、微博等多种平台,记录下了共和国老兵们珍贵的战斗故事。活动结束后,不少同学纷纷表示,现在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老兵付出的汗水,应该常怀感恩之心。
走访老兵传承革命精神
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中文183班学生施淑文是“我是共和国老兵”社会实践调查团的成员,她在学院刚发布活动通知的时候就萌生了参加走访的想法,“主要想借此机会走访老兵,学习老一辈身上的好品德、好作风。”
“尽管老爷爷今年已经85岁高龄,参战时眼睛受了重伤,但回想起当年参战时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在走访活动中,葛兆鹏老先生给施淑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葛兆鹏老爷爷身上,她看到了乐观、不屈的宝贵精神品质。
人文学院的大三学生浦丽芸是此次“我是共和国老兵”社会实践调查团的负责人,她从小就对军人怀有一种憧憬与崇拜,老兵们是国家的脊梁,是人民的英雄。“希望能够近距离接触他们,学习军人精神,以此激励自己。”
“我们很多同学都是外地的,在走访活动中遇到的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语言不通、交流困难。”浦丽芸说,很多退伍军人大多到了耄耋之年,且都讲盐城地方土话,因此提前找了一位盐城本地的同学金晶,她精通盐城地方方言,可以起到很好的沟通桥梁作用。
据浦丽芸介绍,此次活动是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同学们都是自发参与的,吸引了60余名同学积极报名,最终确定了5名学生参加活动。她说,实践团的成员们主动和盐城市盐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获取老兵们的联系方式,并与老兵们的子女取得联系。15天的时间里,他们带着相机,共走访了11位退伍老兵,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5万字书稿展现英雄本色
“陈克秋:新四军的金库就穿在我身上”“张吉发:我是真的想当兵,生死与你们无关”“闵中友:从进攻到拿下高地,我们只用了15分钟”“周传海:把记忆蘸点盐,晾干,等老了,下酒”……打开这本《铁军精神必将传承》,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英雄故事、一幅幅精彩的活动照片就映入眼帘,深深地吸引了记者的眼球。
记者看到,书稿里开篇就讲述了99岁抗战老兵陈克秋担任新四军财经部金库主任时的故事,当兵那年她刚满20岁。战争年代,时常有敌人突袭,为了方便转移,她就将十几公斤重的金条装在一件特制的黄色小马甲里。陈克秋把马甲穿在军装里面,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都不肯脱下。冬天穿得浑身发抖,夏天穿得大汗淋漓。“那时候条件艰苦,都是打地铺,不是睡稻草就是睡麦秆,我就只能忍着,动都不敢动。”
看到这本《铁军精神必将传承》后,此次实践团队的另一位负责人、该校人文学院分团委副书记赵嘉威感触颇深,他认为这不仅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更蕴含了老一辈传达下来的一种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过去老一辈革命军人为保家卫国而奋斗锤炼出来的,现在我们应该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记者了解到,这本《铁军精神必将传承》共5万余字,是5名同学用了两周的时间来完成的,里面主要记录了11位退伍老兵在战争时期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和如今幸福美满的生活状况。浦丽芸表示,开学后,他们会把假期里整理的书稿出版印刷出来,并为每一位老兵送去,让他们留作纪念。“我还会将这些宝贵的资料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将英雄们的这种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浦丽芸说。
聆听谆谆教诲做有志青年
90岁高龄的老兵徐福友家住盐都区龙冈镇许巷村,当徐老先生谈起自己当年的军旅生活时,仍然精神矍铄、兴致盎然。据了解,徐福友1949年1月参军,同年4月参加大军渡江战役。他谦和地说,“我做了不过是稀松平常的小事,英雄只是虚名。”
“欢迎你们这些大学生积极入伍,做我们的接班人。”祁荣东老先生今年88岁,现住盐都区龙冈镇万家二组。他在1949年1月应征入伍,期间参加解放战争,到1952年6月退伍,军旅生涯总共四年半。他说:“希望你们刻苦训练,重要的是要肯吃苦耐劳、坚持到底,将来对国家对人民做出更多贡献。”
老兵们身上那浓浓的爱国情怀让实践团的成员金晶深受感触,现在同学们所处的和平年代都是前人用无数的血与泪换来的,藏在背后的又是多少个家庭的辛酸苦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扎实练就过硬本领,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金晶说。
“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都说铁打的新四军,作为新一代热血青年,铁军精神和意志支撑着人们不畏艰难,砥砺前进。”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吕祥是此次实践团队活动的指导老师,他说,当代大学生就应该向老兵一样有责任,有血性,有信仰,有担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要始终以革命前辈为标杆,传承英雄们的崇高精神,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展现有为青年的风采。
闫春旭 记者 赵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