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28日盐城讯 弶港的“风帆红”, 弶港的“映滩红”,弶港的“海角红”,不知告诉了多少人血染的故事,不知洗礼了多少人清纯的心灵,不知吸引了多少人深情的目光……
因为这处“兵家之港”、“红帆之港”、“英雄之港”,曾是人民海军的起锚地,曾是“海上生命线”的始发地,曾是子弟兵们牵帆御辱的出发地……
人民海军诞生70周年间,共和国的将军们,海军的军史专家们,新四军海防团将士的后代们,各级党史工作者们一次又一次地走进这处红色港湾,探寻人民海军初创传奇,表达他们的寻“根”浓情。
蓝水蓝·起锚恋
2008年1月13日,一个载入老区史册的好日子。
那天,雪花纷飞,银装素裹的弶港迎来了亲人子弟兵。
海军博物馆政委、第一副馆长胡博清,海军博物馆处长张戈,海军军史专家、军旅著名作家杨德昌喜气洋洋走进传奇渔港——弶港。
他们通过遗址探访、船模观看、座谈走访、史料验证的综合调研后一致认定:“组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弶港海防团是人民海军的前身,享有兵家之港、军运之港美誉的弶港是人民海军第一港。”
这些年,起锚号的召唤,樯影间的信仰,橹声里的忠诚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军将士的到访。
2008年9月11日,原海军南海舰队政委陈先锋中将、原海军南海舰队副政委刘胥野少将、原海军潜艇学院副政委刘清仁少将,满怀深情走进当年新四军一师东进的弶港老区,聆听“平底方头红帆木船胜战日军铁舰的”的传奇故事,聆听“海上猛虎团在战火中成长”的英雄故事,感受硝烟岁月“片片红帆向胜利”的传奇风采。那年92岁的老船工吴善才,听说海军将军的到来,含泪而语:“将军们来了,将军们没有忘记起锚地,将军们没有忘记那条血染过的起锚水路,真让我高兴啊!”
2009年4月2日上午,在“人民海军起锚地”弶港举行了隆重的“船舰”互赠仪式。青岛海军博物馆馆长薛龙奎、文物处处长张弋郑重接受了一艘名叫“咸菜瓢”的“红帆船”模型。“咸菜瓢”是抗战时期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的指挥船,曾多次乘它出海,组织指挥海上根据地的创建工作。海军博物馆回赠了一艘曾横跨三大洋、完成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的“青岛号”导弹驱逐舰模型。两艘不同时代的船模见证了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2009年4月22日,《新华日报》头版“百姓故事”品牌栏目,以《“咸菜瓢”与“青岛号”》为题,报道了“咸菜瓢”帆船模型正式陈列中国海军博物馆的消息。
2013年10月4日,青岛海军博物馆馆长胡祥带领七名海军军史专家和海军军史研究人员走进“红帆摇篮—— 弶港小学”,赠送了海军史系列丛书,召开了人民海军由弶港起锚知情人座谈会。军史专家们高度赞许:“弶港镇小学运用红帆文化构建学生心灵高地,是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德育之举。”
2015年3月,海军军史专家杨德昌在《红帆摇篮——弶小》校本教材的序言里这样写道:“1941年9月,在苏北弶港组建了一支海防大队,以后扩建为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这支部队,以‘红帆’扬名。出海作战,红帆高挂。许多指战员是渔民出身,熟悉海上生活,他们经常通过秘密关系,从日寇和伪军的眼皮底下,将上海等地地下采购站购置的军需物资由长江出海,运送到新四军驻地。电影《51号兵站》艺术地再现了海防团的部分斗争事迹。渡江战役前夕,这支部队曾抽调大批骨干,分散到准备渡江作战的陆军部队中传授水上作战技术,并参加了渡江战斗。这支部队改编为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时,不少战士仍保存着灰土布制作的水兵服,以自己当过人民的‘土海军’而自豪。”
央视人·红帆船
“潮汛哟来了呀!船儿呀起来吧!艄公呀嗨依哟嗨依哟嗬嗨依哟!打起呼哨,四季风呀,嗨依哟嗬嗨依哟!吹向那深海中。”
2009年谷雨渔汛来临之际,央视著名编导陈明奎带领着他的摄制组,来到弶港,开拍大型文献纪录片《红帆船》。摄制组一行六人,首先身临其境,开展“寻根补课”活动。他们入渔家、进渔村、登渔船,寻找当年“红帆船厂”的旧址,聆听当年“红帆御辱”的故事,感受当年“红帆血染”的悲壮;他们与“红帆老人”彻夜长谈,听老人讲叙“从贫苦渔娃到英雄团长”孙仲明的战斗故事;他们由弶港“起锚”,南过长江,北越黄河,寻找走访“起锚”将士的后代和亲历者、知情者,从而丰富充实了他们的拍摄题材和拍摄脚本。
东台市人民武装部、东台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全力保障、全程服务《红帆船》摄制组。时任东台市人武部政工科科长夏义军,在拍摄的40多天全程参与,根据片中人物故事的取材分镜头,千方百计寻找到当年“海防团”老战士顾胜、陈尔胜;“海防团”第一任团长吴福海的子女,“海防团”二团团长孙仲明大女儿林帼光、小女儿林红;粟裕将军夫人楚青、《51号兵站》故事片编剧之一张渭清等众多能够回忆讲述与“红帆船”有关的历史见证人。
军人出身的夏义军在拍摄过程中时刻展现着敬业风采。一天摄制组在徒步登滩,拍摄完船队锚泊海滩外景返回途中,正值海水上涨,港汊流急,他沉着冷静,行动快捷地将进滩人员和贵重器材一一身背过港,安全上岸。有一次,在海边水面拍摄“红帆船”编队远征、穿越硝烟实景时,夏义军在2米多深的水中3个多小时推动木帆船队前行,成功帮助摄制组完成了“片片红帆向胜利”的经典画面的拍摄。
当地的赶海渔民也向当年支前一样支持拍摄工作。为了再现当年军民革命乐观主义情境,陆加友、周进才、王一桂、吴帮荣、吴怀林、吴礼正、万维旺、常龙兴、杨八友、温善银等十位老渔民在海边船头上原汁原味地喊唱“起重号”、“盘车号”、“牵帆号”、“测水号”,圆满顺当地完成了配音任务。
2010年1月9日,《红帆船》作为共和国六十周年的献礼片,在央视“人民子弟兵”栏目热播,让承载荣光的片片红帆进入国人视野,在军内外引起广泛反响。海军军史专家杨德昌兴奋地说道:“红帆船的热播,将在全国范围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人民海军建军前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更让人们懂得共和国新生来之不易,人民当家作主来之不易。”
访老兵·抒情怀
1992年光荣入伍的夏义军,转业前曾任东台市人民武装部政工科科长,中校军衔。多年来,他潜心挖掘研究人民海军初创历史,推出了“日冠入侵东台血债”、“军民团结一致抗敌”、“红帆樯影海军起锚”、“老区弶港鱼水情深”的研究成果。
夏义军以军人特有的红色情怀,以与众不同的气质、与众不同的内涵、与众不同的风格,运用飞扬的文采书写出系列“红帆日记”: ---2009年3月22日,摄制组采访海防二团原指导员陈尔胜,采访最后,老人家说:“我不怕在战争中死去,我害怕你们忘记我们!”---2009年4月3日,摄制组到访弶港集镇最北端的蹲门,这里有一处无名烈士墓,规模不大,略有些简陋,纪念塔也不是很宏伟,但纪念碑上五个大大的“无名烈士墓”,鲜艳得让人不敢直视。海风轻拂,松柏肃立,红蒿低吟,英烈无语,这里远离村镇的喧闹,是一个独立的安静的世界。
回望来路,红帆起锚、红帆远征、红帆血染、红帆凯旋,那是因为一颗灿烂的“北斗”始终引照着红帆水路;那是因为一种信仰的“双桨”始终引领着红帆前行。
今日,人民海军从黄水起锚,越过蓝水,挺进深蓝,犁开了一道极为壮丽的辉煌航迹。走进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人民海军的新航程已经开启。(通讯员 崔海东 杨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