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诗说的是蜜蜂的辛苦。而养蜂人的酸甜苦辣很少有人知,他们经常迁徙,带着帐篷,走遍大江南北,过着“游牧”生活。5月21日,射阳县临海镇蜂农吴德荣从山东烟台放蜂回家办事,在忙碌中接受了采访,使得记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养蜂人的生活。
风餐露宿,吃饭就是“一锅下”
今年52岁的吴德荣,从16岁开始学习养蜂。1983年起,他带着15箱蜜蜂去了山东、内蒙古等地,一年中他们有十个月在外漂泊。
“养蜂人有个特点,走到哪里先看花,哪里花多就在哪里安家。”偏远的农村特别适合放养蜜蜂。”吴德荣说。
养蜂36年,回忆起往事全是“辛苦”两字。“住帐篷,前几天的那场大风差点把帐篷掀翻。”吴德荣的妻子高香手里一边忙活一边说着。帐篷一般都是搭在田间地头,没有水电。要是下起大雨,帐篷里就会有积水,鞋子等会被水浸湿。吃饭就更简单了,一个高压锅、一个液化气独头灶,吃面条是常事,饭菜就是“杂烩”,肉、蔬菜、粉丝、面条一锅下,菜和汤在一起。
每天四五点起床,先把整个蜂箱挨个地清理一番,然后开始移虫工作。用镊子从蜂巢中取出刚孵化3天的蜂王幼虫,再把幼虫放入挖过浆的蜂王台里,这些幼虫都是一些很小的黏糊状的白色物,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这一动作看似简单,时间久了手腕就受不了。观察中记者发现,吴德荣的妻子手中的镊子像鸡啄米一样,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4月5日,他们从安徽搬迁回到射阳,这是今年的第二站,现在山东烟台是第三站,随后他们跟着花期一路向北,下一站是东北。“油菜花结束了,还有槐花、枣花、椴树花,椴花蜜是特等蜂蜜,曾是皇家贡品。”吴德荣说。
亏欠家人,女儿求妈妈陪一晚
吴德荣有两个女儿,大女儿30岁已成家,小女儿13岁在县城读书。
“第二站搬迁地点选择淮海农场区域内,一是因为这里的油菜花多,二是这里距我老家只有十几公里。虽说离家很近,但还是没有时间回家陪女儿。”高香愧疚地说。
清明放假,他们把小女儿接到了身边,住了两个晚上。“养蜂这行很辛苦,一年四季在外风餐露宿,家里老人小孩都没法照顾到。”亏欠家人一直是这对夫妻的心病。“妈妈,这个星期六你回家陪陪我吧,就一个晚上好吗?”高香转述她女儿的话,听了让人心酸。“一到刮风下雨,别的家长都给自家孩子送衣服送伞,可她都是一人冒雨回家。平常女儿托付给家教老师和亲戚,上学、节假日回家都是一个人跟公交车。”吴德荣说,这样也锻炼了女儿独立和自理能力。
“我们每站住的时间短的十天半月,长的两个月。每年的8月到10月份是休整期,将蜂箱运回家。过了国庆节就一路向南方,连春节都不回家。”
“尽管养蜂很辛苦,靠天吃饭,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吴德荣表示,要在养蜂产蜜中不断创新,保证品质,好品质就不愁销路。
条件改善,花期、天气可上网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吴德荣养蜂生活条件也相应改善。烧饭原来用煤油炉,照明是煤油灯,如今煮饭用上液化气,照明用上太阳能节能灯。
火车、轮船是养蜂人最早的运输方式,现在,全国各地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吴德荣每次转到下一个蜜源地,都用汽车运输,快捷便利。
养蜂采蜜的关键是掌握各地花期,注重信息源头联络。吴德荣说,过去通讯不发达,外出闯荡多凭老经验。如今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要知道当地的花期和天气,上网一查就知道了,第一时间跑到那里采蜜,十分方便。
谈到养蜂传承问题,吴德荣有点伤感。1985年,临海镇从事养蜂业的有5户,而后逐年减少,如今仅有他家在养。“只要天气好,花情好,一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比打工挣得多。现在的养蜂人都是50岁左右的,超过60岁也干不动了。年轻人怕寂寞,不愿意过起早贪黑、居无定所地生活。我再坚持十年八年就不养了,想好好享受晚年生活。”吴德荣说。
“现在是一年最忙的时候,每天整理蜂箱、摇蜜、摇蜂皇浆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钟。”吴德荣夫妇一共养了130箱蜜蜂,每天要摇出300公斤左右的蜂蜜和5公斤多的蜂王浆。
“今年多地油菜花很好,蜜源充足,这季蜂蜜是一个好收成。”吴德荣笑着说。
姜雪萍 记者 孙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