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潜心钻研蝇头小楷,几近着迷,每天端坐板凳上,写字数小时,有时甚至10小时以上。”今年68岁的射阳县退休教师王柱品说,他1988年参加全国书法大赛,获得二等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昨天,他将《论语》最后一篇抄完,至此,他抄录的国学经典文章达到1000万字,以此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火堆捡字帖,鸡毛沾水苦练书法
“我从小就喜欢写字,觉得拿毛笔写字的人很了不起。父母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想学习全靠自己。”王柱品(笔名王祚品)介绍,他小学三年级时开始在米字格上练习毛笔字,五年级时,老师觉得他字写得不错,让他出墙报,还代老师抄写学生家庭报告书上的评语。
王柱品说,小时候,看到语文老师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心里想“哪天,我能写出这样好的字就高兴死了。”课余时间,想练字,那时家里穷,买不起纸和毛笔,就用树枝在地上写,用手指在地上有灰尘的地方写,手上沾水在桌上写。“虽然当时还不能称其为书法,但对掌握字的间架结构,有一定的作用。”
特别有“创意”的是,为了写出毛笔字的效果,“我将鸡毛绑在筷子头上,沾水在废旧纸张上练字,写过没干的就放到太阳下晒,几张纸轮换着写。”王柱品笑着说,还有一件巧事,就是当年搞“破四旧”时,许多老的古书籍被人查抄,他放学经过一户富农家附近,发现一个正在冒烟的火堆边上,有一本被烧掉一个角的字帖,他立即捡起带回家,如获珍宝。“从此这本残破字帖伴随我好多年,对我书法长进起了一定作用。”
拜师学艺,带了两只鸡跑了两天
王柱品介绍,他高中毕业后在乡村做教师,不久到射阳教师进修学校进修二年。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在职函授,跟著名书法家任政练习楷书。分配到射阳文联工作一段时间回到教育系统,在乡村中学当校长二十年。“无论在什么岗位,我每天必须要做的,就是业余时间要练习书法1到3小时。”
著名书法家高二适是泰州市姜堰区兴泰镇人(原属东台),1970年5月,听说高二适先生要回家省亲小住。“我带了两只老鸡徒步两天到他家,他见我这样诚心就让我住了9天,拿出很多书法资料让我研习,现在这些资料我还保存着。第二次去是1971年9月,住了12天,每次去对我的书法都是一次提升。”王柱品说,“有一次去高先生家,但老先生没有从南京回来,就只能回家,正好又遇到下雨,就躲在人家屋檐下,像个乞丐一样可怜!”
江苏书画名家徐纯原,书画在全国都有名气,经朋友介绍,1990年到1994年间,王柱品每年寒暑假都抽时间去南京向他求教。
锲而不舍,50年抄写国学经典千万字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王老抄写的小楷作品皆成系列,特别是国学经典方面,有书本格式、有条幅格式,都抄写得非常规整。“我50年来抄写的国学经典方面书籍有,《二十四史》《论语》《道德经》《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字文》《孙子兵法》等,还有古代名家名篇文学作品,等等,总数超过千万字!”王柱品计算了下说,抄写这么多国学经典,目的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些作品被内行人收藏。
“他每天写字都有几小时,有时十多小时,经常夜间写到凌晨2点。有时写得头晕眼花,走路头撞门。因为坐的时间长,去年夏天屁股都被椅子磨破了。我喊他吃饭,如果三声喊不应,就不喊他了,说明他写字已经进入状态,不准人打扰。”王老的爱人唐其美说,大儿子王伟受他影响,在书法方面也有造诣,作品多次参加书法展,2007年被武汉市评为十佳杰出青年。
王老多次受邀参加全国性书法展,获得过许多奖项。最让他看中的,是1988年参加的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获得书法作品二等奖(全国共5名),凭此,他成为中书协会员。在颁奖仪式上,他见到舒同、武中奇、沙孟海等书画大家,并与他们握手,回忆起来,至今仍让他激动不已。
问他年纪大了,是否会封笔休息时,王老果断地表示,“学不可以已!书法境界上层次是我一生的追求,今后只要拿得动笔,我会一直写下去!”
记者孙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