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王寿松寻找“古建寺”有回音:应为建湖东面的古基寺
2019-04-25 12:34:00  来源:盐城晚报  
1
听新闻

  4月18日,本报刊出《九旬地下交通员追忆抗战往事——战斗旧址“古建寺”在哪里》一稿,得到众多建湖及市区热心读者回应。他们指明文中“古建寺”应为“古基寺”,在建湖东面。我市文史专家陈宗彪、胡爱桐也对此地名作了解释。

  读者来电提供信息

  亭湖区五星村王寿松寻找他亲历的抗战旧址,因年事已高,说成是“古建寺”,在皮岔河边。19日,记者接到30多位热心读者来电,向记者提供信息。这些读者大多是建湖籍,年龄都在50岁以上。其中,建湖县退休老干部、曾担任过《盐阜大众报》通讯员、68岁的管先生解释较为具体清晰。

  管老先生说,“古建寺”应为“古基寺”,位于建湖县城东约5公里处,在东塘河畔,河东是庆丰,河西是近湖。当年,盐城开往益林、淮安的轮船客班,就是从东塘河由南往北开到古基寺时拐弯进入建港沟再往西开,古基寺成了它的拐点。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古基寺一直是盐城到建湖水陆两路必经之地,直到后来新建公路改道而行,古基寺才失去盐建两地交通要冲的地位。

  该地古代曾有一座寺庙,旧称“古吉寺”,后更名为古基寺,当地也因此得名。抗战时期,驻扎在此地的日伪军拆除寺庙,建筑碉堡,古寺不复存在,后来碉堡被新四军炸掉。在旧址上改建成供销社。沿东塘河岸边,形成一个集镇,驻有江苏省抗排二队、粮库、供销社、水泥厂、小学校和商铺。往来客商众多,生意兴隆,市场十分繁华。

  文史专家解释原委

  “它曾是建湖东大门。”原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胡爱桐说,古基寺是个老地名,在盐城交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非常有名。抗战时期,它是日伪军重点控制的战略要塞。王寿松传递情报,策反驻扎在古基寺的伪军,虽然未见于建湖抗战史料,但可以从他回忆的历史人物推断它的真实性。

  王寿松回忆说他曾送信到日伪军驻地,把信交到滕小良手中。上世纪八十年代,胡爱桐曾对滕小良的历史作过详细的调查研究。从上海市公安局和吴县党史办获得大量资料,证实他确实是新四军的一名杰出地下工作者,曾打入驻盐日军宪兵队。他及时击毙叛徒,制止我方情报的泄露,并于1944年6月,携带重要情报回到根据地。胡爱桐于2006年写过文章,记述这位传奇特工的经历。

  原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陈宗彪告诉记者:1943年起,侵占盐城的日伪军曾推行“伪化”政策,在龙冈至湖垛(建湖县城)一带压缩我方抗日民主根据地,妄图以此阻止我方抗日力量的发展。我方以转移主力、坚持抗战、加强策反瓦解力度为对策,展开反击。经过艰苦斗争,彻底粉碎敌人“伪化”政策。当时古基寺处于重要交通节点,王寿松参与策反古基寺伪军,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意义重大。

  读者热情令人感动

  关于古基寺地名,建湖热心读者李洪昭、薛兆明、唐明开、王能国、彭正春、李有林等都提供了准确的说明。建湖籍退休老人卢仗青和城西村陈永章两位九旬老人,都曾见过古基寺旧庙。对寺庙的旧貌印象深刻。他们打电话给记者说明此事。

  82岁的朱卫中老人是淮安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龙冈中学读书,往返途中,经常路过古基寺,他也主动联系记者,讲述60年前古基寺状况。记者已将以上各位热心读者描述的情况向王寿松老爹转述。尽管听力有些不济,但王寿松还是听清了“古基寺”的准确读音,表示认可大家提供的信息。

  可惜,王寿松老人年高体弱,不宜出门行动,无法去古基寺现场看看。他表示,能弄清楚当年参加抗战活动的具体地点,已十分满意了。他向各位热心读者表达谢意。

  记者 程爱春

标签:建湖;读者;伪军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