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一枚纪念章揭秘参研我国“两弹”的阜宁人张鸿一
2019-04-12 11:20:00  来源:盐城晚报  
1
听新闻

  在阜宁县陈集镇大刘庄境内,有一座碑刻“张鸿一”名字的坟墓。村民告诉记者,此人曾经参研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在村民的帮助下,记者联系上家住县城张鸿一的妹妹张鸿萍,在她的家中看到一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是青海221工厂)颁发的纪念章,从而解开了张鸿一老人“谜”一样的人生。

  出生中医世家,考大学却填了工科类

  1938年出生中医世家的张鸿一,家有兄妹9人,他在男孩当中排行老大,张鸿萍是老九。作为男孩中的老大,父亲希望张鸿一能够秉承祖业。

  学生时代的张鸿一成绩一直很优秀,在班级总是名列前茅。在阜宁中学读高中期间,他还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张鸿萍与大哥年龄相差12岁,她回忆说当时学校会定时在周末放电影,张鸿一会带着她这个小妹妹一起去看。让这个还不是太懂事的小妹妹自豪的是,大哥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每次电影放映前都会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高考报名时,张鸿一的父亲让他报考医学院,但张鸿一没有听从父亲的意愿,坚持选择工科类,因为他从小就立志从事国防科技事业。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控制系。

  “失踪”3年,母亲去世都没能见面

  上大学4年后,父母都以为张鸿一会选择回家乡工作,可以照顾一下家中生意和众多弟妹,但没想到的是,1962年毕业的张鸿一竟然“失踪”了。

  张鸿萍说,当时与大哥同一年上大学的都回家乡了,但大哥却杳无音讯、不知去向。家人赶到西安到学校去打听他的下落,校方告知张鸿一听从祖国召唤,被分配去从事秘密科研工作了,让家人放心,其他便没再多说什么。听了这个消息,让做父母的稍稍安心了些,但儿子到底去哪里了?“那段时间,父母到处找大哥同学打听他的去处,但还是没有结果。”因为思念和牵挂大哥在外的安危,母亲经常抹眼泪。

  张鸿一在“消失”3年后,才给家中寄了一封信,信里对自己从事什么工作只字未提,仅简单解释由于工作需要不能跟家人保持联系,对不起父母,请他们谅解。“母亲一直认为大哥是在高中时谈女朋友,她曾经极力反对而记恨于心,故不和家人联系。母亲去世前也不知道大哥是干什么工作的,也没有能够见最后一面。”张鸿萍谈到往事,不禁黯然神伤,说当时也不理解大哥的“不孝”行为。

  魂归故里,基地丰碑上铭刻他的名字

  张鸿萍家中珍藏的那枚纪念章,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是青海221工厂)成立60周年、我国成功研制“两弹”55周年,国家为参研的科技工作者颁发的一枚纪念奖章。

  1970年,“失踪”的张鸿一第一次回家探亲,当亲朋好友询问他从事什么工作时,他还是守口如瓶。那次探亲是因为他患心脏病,让做身为中医的父亲开方子为他调理。后来一直到1982年的十几年时间内,他总共又回家两次,最后一次回来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了。“有一次大哥突然出现在家门口,我发现他脸颊红紫,就问他身体不好为什么脸这么红呢?他淡淡地微笑着说,心脏病就这样……”张鸿萍回忆着、叙述着。

  1988年国家解密后,家人才了解到张鸿一在学校和工作的一些情况。当年,考入大学的张鸿一各科成绩都是班上的“尖子”,绘图作业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被苏联专家看中,着重培养。后来苏联专家回国了,大学毕业后的张鸿一还是毅然选择去了青海221基地(隶属于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当时的院长是邓稼先)。张鸿一在大学学的专业是自动化控制,因此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究,主攻方向是“两弹”的点火装置。在当时,他从事的工作是绝密的,因此他从来没有跟家人提起过。

  1985年,青海221基地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迁址到四川省绵阳。也就是那年的6月7日,48岁的张鸿一因为心脏病急性发作,不幸逝世,家人将他的骨灰埋在老家的土地上。因为历史和保密等原因,如今的故乡很少有人知道张鸿一的事迹。“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张鸿一和众多的国防科研工作者一样,把自己的火热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张鸿一的一枚纪念章,揭开了他生前的秘密,也许少为人知,但国家没有忘记他,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青海221基地的丰碑上。5年前,张鸿萍曾经去青海的海晏县金银滩,在221基地的丰碑上找到大哥的名字,抚摸了一遍又一遍……

  记者 郭敬雷

标签:大哥;青海;纪念章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