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人口2313人,地处黄沙港北岸的射阳县新坍镇四烈村,因王文俊、黄秀芳、王玉干、陈正亚四位烈士长眠于此而被世人铭记。
11月21日上午,记者在该村找到了黄秀芳烈士的弟弟、现年88岁的黄玉广。尽管腿脚不便,但老人精神不错,记忆力过人。
“出事那天是1947年农历五月初四深夜,还乡团兵匪到村里扫荡。我三姐黄秀芳和姐夫杨学仁未来得及转移,被敌人围困在屋里。”提及往事,黄老的神情突然黯然起来,“十几个还乡团兵匪堵在门口窗前,用芦苇放火烧门,逼我三姐夫妇投降。”
紧急关头,黄秀芳为了掩护丈夫、民兵联防大队长杨学仁突围,保存革命力量,自己穿上丈夫的衣服猛地拉开门,扔出一条大板凳,以便杨学仁突围。不幸的是,黄秀芳本人被捕。
“天亮后,敌人怕遭到区队和民兵追击,于返逃上冈途中大洋桥处将我三姐杀害,她牺牲时年仅19岁,结婚不到一年,并且已有身孕。”黄老哽咽道,“那年我16岁,在外面当兵。这些事都是父母写信寄给我后,才知道的。”
“我三姐牺牲前是妇救会长,每次都由她领导党员和群众对地主、坏分子进行斗争,所以坏人怀恨在心。”黄老说。
现年78岁的村民王文兰,是王玉干烈士的女儿。谈及父亲牺牲的经过,王文兰老人的眼泪顺着沟沟坎坎的皱纹慢慢滑落下来。
“父亲是新坍乡通信联络站站长。1947年农历五月初四夜里,3个还乡团的兵匪冲进屋,父亲赤手空拳和敌人生死搏斗了半个小时。一斗三难胜,父亲被敌人捆着拖出门外,打得遍体鳞伤,鲜血满面。”
“被捕后,父亲在途中不断和敌人斗争,两腿被敌人用枪托捣得不能站立。”王文兰说,“我妈妈追上去拼命央求,但敌人根本不听,还发狠说:‘马上把你们统统捆起来!’”
见此情形,当时只有6岁的王文兰姊妹四人吓得蜷缩在墙角里,一动不动。为了保护骨肉,王文兰的母亲领着他们姊妹躲进邻居家,直到天亮。事后,王文兰的母亲打听到,44岁的丈夫王玉干在新生乡、三港交界的老堆根被敌人杀害。
一同牺牲的另外两名烈士分别是:陈正亚和王文俊。
原四烈村党支部书记、61岁的施龙海,通过多年走访调查核实了解到,陈正亚烈士,1924年生于北黄沙(今四烈村)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原沙中村民兵分队长。
1947年春天,陈正亚的家族哥哥陈廷仿逃亡上冈敌据点,做还乡团骨干分子,多次带口信叫陈正亚去上冈当还乡团匪兵,他不仅严词拒绝,而且劝陈廷仿争取政府宽大处理。
1947年农历五月初五凌晨,陈正亚在村里放哨,侦察敌情,不料被陈廷仿发觉并逼他到上冈投降。陈正亚依然严词拒绝,于是陈廷仿指使同伙,将其杀害,牺牲时年仅23岁。
“新生乡民兵副中队长王文俊,在得知上冈还乡团来新生乡扫荡的情报后,火速集中民兵投入反扫荡斗争,为掩护乡党员干部和群众,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5岁。”施龙海说,“后来,全乡党员干部、民兵及群众在乡党支部的指挥下,集中主力投入反扫荡,经过一个多小时英勇奋战,将还乡团击败。”
“我父亲施文亮是四位烈士的战友。烈士牺牲的那天,他恰巧不在家,躲过一劫。否则,今天这里就该叫‘五烈村’了。”施龙海说,在当地,四位英烈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每当提起他们,心中仰慕、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因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资料名片
新坍人杰地灵。境内既有康有为曾题词纪念卢崇雅兴办教育的卢公祠,也有名震华夏的江北讨袁总司令刘天恨衣胞之地;既有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马玉仁的牺牲纪念地,也有带领群众在盐碱滩上创造亩产旱谷一吨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的巴一恺。另外,还有国家投资兴建的省级万亩节水农业灌溉示范区。
弘扬红色文化打造廉政基地
射阳县新坍镇党委书记周立耕
近年来,新坍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生态新坍,奋力跻身经济重镇”的目标定位,把烈士精神、劳模典范以及红色老区的优良传统充分融入新坍发展建设之中,加快推进亿阳工业园二期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卫生镇,新建成新坍公园,全力做优生态,快补民生短板,加快生态新坍、精致小镇建设,大力谋划以康养、旅游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规建,开辟出一条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发展之路,为新坍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下一步,新坍镇将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精神,规划建设盐阜红色文化传承馆,以革命英雄事迹和优秀党员的榜样精神教育、感染、启发广大党员干部,打造射阳党员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勤政廉政基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 赵亮 见习记者 邱欣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