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2018黄(渤)海湿地盐城国际会议召开 专家学者为保护“地球之肾”支招
2018-11-17 00:4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程光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1月17日盐城讯(记者 程光 摄影 王金成)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以及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岸带。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也被称为“物种基因库”。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湿地资源早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11月16日,由盐城市政府、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办公室、联合国湿地公约组织东亚地区中心共同主办的2018黄(渤)海湿地盐城国际会议开幕,100多位国内外湿地专家与学者出席,研究探讨湿地保护对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盐城自古依海壤陆,广袤滩涂一马平川,湖泊河流纵横交错。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77万公顷海岸型湿地,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相继建成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南亚及澳大利亚与西伯利亚苔原南北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

  “生物多样性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情景,孕育了悠久独特的湿地文化,勾勒出一个生态斐然、绿波拱卫的水绿盐城。”开幕式上,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表示,湿地是大自然对盐城的钟爱和最深情的馈赠,也赋予了盐城加强湿地保护、造福人类社会的历史使命。

  去年,盐城召开了黄(渤)海湿地可持续发展与世界自然遗产2017盐城国际研讨会,明确共同将黄(渤)海潮间带湿地提名为世界自然遗产。目前已通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实地考察,明年6月将在阿塞拜疆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进行表决。一旦通过,将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湿地为主题的世界自然遗产。

  据悉,本次大会以围绕“候鸟迁飞路线”、“跨区域保护机制”、“基于科学的湿地保护机制”及“湿地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湿地科学研究,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出席本次会议的国内外专家纷纷表示,盐城黄海湿地是全球最大的潮间带湿地,拥有独特的辐射沙脊群。盐城的沿海滩涂是珍稀鸟类迁徙、繁衍必经之地,生物多样性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情景。《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副总编辑陈红军告诉记者,第一次来盐城就看到了全球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上的珍禽野鸟和麋鹿,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栖息、生活,不受任何干扰,心情特别激动。“这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湿地自然遗产,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一种阶段性成果。”

  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周志华分别致辞。联合国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玛莎罗杰斯乌瑞格、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项目主任蒂姆巴德曼向会议发来贺信。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嘉麒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理事、马来西亚工艺大学教授阿姆兰本哈姆扎分别作了主旨演讲。此外,专家们还围绕黄(渤)海湿地可持续管理跨区域合作发表了专题报告。

标签:
责编:张良琴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