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盐城市淮剧团走过40年历程 出品23台原创大戏
2018-11-14 15:00: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1
听新闻

  2018年10月27日晚,江苏省首届紫金文化艺术节在宁举行颁奖晚会,盐城市淮剧团参演作品《送你过江》荣获优秀剧目奖。这是该剧入选文化部2016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一类作品以来,获得的第四个奖项。

  紧扣改革开放脉搏,植根田野乡土前行。40年来,盐城市淮剧团先后出品23台原创大戏,5部现代戏精品,6次晋京献演。在许多县级剧团举步维艰的情况下,该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土戏曲精品之路,被戏剧界称为“盐淮之路”。

  舞台:搭在田野立在地头

  “送走了兵败如山光头蒋,脚跟脚解放大军要渡江……”一阵阵锣鼓过后,一句句铿锵的老淮调,越过一片片稻田,唤醒了秋晨宁静的村庄。

  王连山老人把三轮车踏得更快。“从小就听,就欢喜个老淮调。”王连山今年79岁,早上是来赶集的。在乡村小道上,慢悠悠地踏着车,一听到老淮调,马上就赶过来。

  10月15日,盐城市淮剧团送戏下乡,来到盐都区中兴街道河夹居委会,舞台搭在稻田边的打谷场上。8点10分,准时上演现代淮剧大戏《送你过江》。

  “那个演主角的小青年唱得不丑。”王连芹老奶奶坐在塑料凳上听戏,还不时和邻居李大妈评评戏。王奶奶对市淮剧团很熟,“最近,团里年轻人多了。”

  “作为县级淮剧团,盐城市淮剧团也曾有过彷徨,票房锐减,演出困难,人心涣散。痛定思痛,大家发现:是忘了来时的路,忘了淮剧服务的基本对象——那就是基层的百姓乡亲。”市淮剧团团长张正余说,“每年送戏下乡是团里的头等大事,全年送戏下乡150场,今年1至10月份,已送戏下乡100场。”

  “过去军爷理不讲,避让不及定遭殃。如今有了共产党,茅草抬头挺脊梁……”老团长王书龙——“淮坛苏北生角第一梅”,刚唱完《送你过江》选段,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

  “送戏下乡,团里也出最强阵容,我们这些年轻学员,在和名角的同台演出中,表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19岁的学员姜辰颖感慨地说。

  “演出结束后,街道想留剧团成员在这里吃个工作餐,他们却说不扰民,不惊官,不产生费用,一切自己动手。我们街道村居不用操一点心,你说这是多好的事。”中兴街道文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扣成高兴地说。

  剧目:看得见露水听得见乡音

  “创作生产优秀剧目是个硬道理。精品剧目的生产,绝不能闭门造车,要走进农村,深入生活,让作品看得见露水、听得见乡音。”盐城市淮剧团国家一级编剧陈明说。作为“文华”“曹禺”剧作奖的获得者,陈明这些剧目的生产无一件是“凭空想象”。

  大军过江是省委宣传部2016年红色题材戏曲重点项目之一。陈明在省委宣传部分管领导鼓励下,领下了这个最难接的文化项目。然后,一头扎进乡村,在广袤的里下河平原体验生活,挖掘故事。

  熟悉里下河风情,有过军旅生涯,陈明有过硬的优势,但仍谨慎深入创作。“以一首苏中民歌《撒趟子撂在外》为基调固定样式后,从盐城一路到安徽瑶岗,采访了几十人,最终形成故事,确定主题。”陈明告诉记者。

  2016年4月份形成剧本,打磨改定后,《剧本》杂志第八期刊出。江苏省剧目工作室立即申报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后经专家组认定,被评为一类作品第一名。随即,一路凯歌。当年江苏戏剧文学奖评定,该剧又列在榜首。

  “乡村故事多,从来不愁断档干涸,只要你不离开这片土地。”这是陈明的深刻体会,“每次下乡,蹲上几天后,就会忘了是为了写戏而收集素材的,会被那些故事吸引,时不时激起你兴奋、思考和极大兴趣。”

  创作面向基层百姓,笔底熔铸乡情乡韵。盐城市淮剧团精品剧目迭出,不但在本地受到广泛欢迎,还被外地许多剧团引进移植。《鸡毛蒜皮》被云南花灯剧移植,《十品村官》被广东梅州山歌剧移植,《半车老师》《菜籽花开》被山西晋剧移植。同时,《菜籽花开》等精品剧目走向全国,从塞上江南宁夏,到戏剧重镇天津,再到大戏码头上海滩,都受到了当地戏迷们的追捧。

  2017年4月11日晚,大型现代淮剧《菜籽花开》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激情上演,鲜活的乡土人物,优美的淮调唱腔,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能在菜花盛开的季节,亲眼看到《菜籽花开》演出,‘真来斯’!”曾看过《半车老师》,当天又看了《菜籽花开》,沪上淮剧戏迷胥立斌兴奋地对团长张正余说。

  2005年,精品剧目《十品村官》乡情浓郁,深刻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发展变化,赢得了央视青睐,被拍成十二集电视连续剧,在戏曲频道播出。

  剧本在乡村孵化,更有生命力;好戏在田头摔打,才走得更远。当下,国内戏曲界有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剧目投入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演出没几场,就偃旗息鼓。盐城市淮剧团一般一个原创剧目都要演出300场以上。《鸡毛蒜皮》演出640场,被文化部列为向全国基层推荐剧目。《十品村官》已演出760场,至今仍被各地邀约。

  人才:乡情熏染乡路锻造

  “小时候,更富把你当着娘,忘不了在你肩上看大江。”略显稚嫩的唱腔,深情到位的表演,19岁的青年学员宋浩然越唱越精彩。

  宋浩然一下舞台,妆还没卸。“小伙子唱得蛮到位的,不错不错。”中兴居委会钮文亮老人对着他直夸。

  不把人才放温室培育,而是拉到田间地头锻造,这是市淮剧团的现实举措。仅这次《送你过江》下乡演出就有20多名学员参演。

  “稻香好闻,乡情感人。”面对数百位热情的农村观众,20岁的学员沈醒很兴奋。这批盐城鲁迅艺术学校定向培养的学员共有30人,现已在剧团实习一年多。

  “多压担子,多拉出去练,把他们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名角。”剧团党支部书记徐建东说。

  这批新学员也不负众望,渐渐担起大梁。《送你过江》“更富”一角,原由从淮安淮剧团请来的演员扮演。经过慎重考虑,团里把担子交给了宋浩然。小伙子经过一番苦练,渐渐出彩。

  盐都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邵秀华是盐城的知名编剧,她从教师岗位走上剧团编剧之路,撰写《红尘遗恨》《花开四季》《雨过天晴》等多部优秀剧目,先后获“田汉戏剧奖”剧本奖、江苏戏剧文学奖等大奖。

  邵秀华说:“这些学员是我在分管剧团工作时招录的。在剧团实习期间,他们参与许多重要节目排练演出。看着他们一天天地成长起来,淮剧传承代有新人,我感到很欣慰,这比自己拿什么大奖都更有价值。”

  对自己消化不了的剧本,该团积极向外推荐,给新人创造实践机会,让他们得到锻炼。

  今年40岁的曾汉才,已是一名优秀编剧。在这个团体中成长,曾汉才十分感激,“我写的《古城拉魂》柳琴戏,获得2017年江苏文华奖。这是团里推荐我给宿迁写的。”

  以精品练人才,靠人才出精品。该团72人,仅高级职称人员就有30人,人才队伍之强,在县级剧团中较为少见。

  一路走来,硕果累累。从1996年以来,《鸡毛蒜皮》《十品村官》《半车老师》《菜籽花开》《送你过江》,先后6次晋京演出,并获各类大奖。其中,《鸡毛蒜皮》获1996年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半车老师》获2013年江苏省首届文华大奖,《菜籽花开》获2017年江苏省第三届文华大奖。该团先后获国家级奖项40多个,省级奖项100多个。

  “植根脚下土地,锻造优秀团队,推出一批精品剧目,让淮剧之花越唱越红。”盐都区文广新局局长倪自祥说。

  记者 陈兴亚 周湛军

标签:淮剧;剧目;淮剧团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