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东台一六旬老人热衷葫芦画20余载 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
2018-08-13 17:56:00  来源:盐城晚报  
1
听新闻

  刘晓东 记者 宋晓华

  在葫芦上作画是精细的技术,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家住东台的何以晶,虽然已经68岁了,但在日复一日与葫芦打交道的过程中,他自创新方法,用葫芦做出独特的造型,并用葫芦做成镂空、吊篮、插花、摆件等艺术品。这些葫芦作品目前正在东台明清街逸峰园内展出,这场展览展出了何以晶的130余件葫芦作品,吸引了不少民间艺术爱好者及市民前来参观。

  机缘激起创作兴趣

  提起葫芦画的创作,何以晶说,得益于家庭熏陶和自幼的爱好。何以晶自幼酷爱绘画、雕塑艺术。在新曹农场建安公司和东台造纸厂工作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钻研绘画、雕塑艺术,曾应邀为学校、工厂、饭店,以及友人住宅创作了《八骏图》《万里长城》《李白醉酒》等一批大型浮雕壁画,广受好评。

  1989年,为纪念中国新闻巨擘戈公振先生诞辰100周年,何以晶专门设计制作了一尊戈公振先生半身像,并赠送给东台市博物馆(戈公振故居)。这尊戈公振塑像,庄重传神,惟妙惟肖,得到中国著名雕塑大师吴支超先生的赞许。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何以晶的儿子出去旅游,带了好几个葫芦回来。何以晶看到葫芦上面什么都没有,挺单调的,就想,为何不在上面画上画呢?于是他拿起画笔画了起来,作品完成后,得到了家人的赞许。从此,激发了何以晶对葫芦画的浓厚兴趣,他开始学习、创作、研究葫芦画艺术。

  独创新式制作方法

  2000年,何以晶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潜心研究自己喜欢的葫芦画艺术。他把制作葫芦画当作自己的职业,每天按照工作时间“上班”,遇到自己喜欢的题材还要“加班加点”。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吃过早饭后,何以晶就开始“工作”了,直到12点吃中饭,才休息一会儿。为了保证下午的精力,饭后他正常小睡两小时,下午两三点开始“工作”,直到夜里十一二点就寝。

  每天10多个小时的工作,在何以晶看来一点也不辛苦,因为他能从葫芦画中找到乐趣,经过苦心探索,博采众长,他成功开发了“雕绘重彩葫芦画”艺术品。这种艺术品汇集古今葫芦工艺的众家之长,将国画的“六法”融入其中,尤其是将“随类赋彩”更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精雕细刻的基础上,再按照图案画面多层次重彩着色,工序繁多,制作精微,一丝不苟。

  如今何以晶制作的葫芦艺术品不仅富有很强的立体感,而且色彩天然逼真,栩栩如生。二十多年来,何以晶自创了拼做的制作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根据葫芦的形状,经过锯割、刀削、拼接后进行再加工,最终形成造型独特的工艺品。这种制作方法在国内少见。此外,何以晶制作的葫芦工艺品还有吊篮式、立播式、镂空式等。

  作品获各地爱好者追捧

  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每件作品都需要经过仔细构思、纸上画样后,再在葫芦上描出画稿,待达到完美效果后,再用各种刀法走刀,然后再上色彩。为了让色彩不易褪去,何以晶不但在颜料上下功夫,而且每幅画至少上色4次以上。因为这些繁琐的工序,每个葫芦作品的制作时间都在四五天以上,遇到特殊的作品甚至更久。去年秋天,何以晶创作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一组重彩葫芦画,从挑选大小相似的葫芦到最终成品,花了半年多时间。

  何以晶的另一件重彩葫芦画《雄鹰》,是根据葫芦形状拼做而成,鹰的头顶、腿、脚以及树木均是外加。整个作品搭配精巧,浑然天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雄鹰》两件作品都得到了北京艺术品拍卖中心资深鉴赏家袁怡、广东中山大学教授黄国信、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蔡霏、江苏电视总台制片人周云龙等业内外知名人士的赞赏。

  近年来,不少爱好葫芦画艺术的朋友慕名从北京、青岛、济南、南京等地赶到东台,求购何以晶的作品。与此同时,何以晶也应邀前往泰州、建湖以及东台安丰、甘港等地参加各种艺术交流活动。今年正月,一位从美国回盐探亲的美籍华人特意找到何以晶,购买了他的作品带到国外。

  何以晶没想到自己退休后的爱好能有这么大的反响,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葫芦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他正在积极联系,打算开办省级、国家级展览。

标签:葫芦;作品;葫芦画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