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从言语不通到备受欢迎 盐城市幼儿园80后女教师支教印尼
2018-07-17 11:2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7月16日,张艳云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假期,连赶两天路程,火车、飞机、汽车轮着坐,回到自己支教的地方——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泗水市茉莉芬县茉华三语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有四个班的学生正等着她。

  支教,到印尼去

  2017年下半年,市幼儿园女教师张艳云接到通知,征询她是否愿意去印尼支教。当时,张艳云对印尼的认知,就是网页上巴厘岛的样子,阳光、大海、沙滩、比基尼。再加上自己上学时,就有支教的梦想,且全家人都相当地支持。于是,她答应了。

  2017年12月21日,张艳云由南京搭飞机飞新加坡,次日从新加坡飞到印尼泗水市,再坐车赶到茉莉芬县。下车的一瞬间,大海、沙滩、比基尼,全部都消失了。“茉莉芬县属于印尼的内陆地区,城市建设、卫生环境、交通条件,远远不及我们盐城。我工作的茉华三语学校,条件大约相当于家乡的村办幼儿园。”张艳云告诉记者,茉华三语学校是由一个华人基金会于2004年创办的,从幼儿园一直教到初中。三语指的是印尼语、英语和中文。该校连张艳云在内,一共有三名华人教师。张艳云的任务是负责四个班级的教学,包括幼儿园小、中、大三个班,以及一年级一个班。

  克服语言关,赢得学生信任

  对于张艳云来说,印尼支教最大的麻烦就是语言不通。茉莉芬县的主要语言是印尼语,当地人英语水平还不错,中文水平很一般。不少华侨需要手脚并用连说带比划,才能把中文意思表达清楚。张艳云出国前,没有经过印尼语培训,属于零基础上岗。与学生或者家长交流,有时得借助英语才能完成。

  “当地的教学环境,与国内很不一样,甚至是彻底反过来。”张艳云告诉记者,国内尊师重教,家长对老师特别客气。但印尼当地却不是如此。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国内。有时请家长来校谈谈孩子情况,家长会找出各种理由不来。张艳云甚至遇到学校让孩子补考,家长却推说要带孩子出门旅游的情况。

  情况越是如此,越需要有效沟通。张艳云利用各种时间,向助教、家长、当地华侨甚至自己的学生请教印尼语。印尼语不好学,需要花大工夫,记笔记,练发音,强记单词的意思。对于30岁出头的张艳云来说,一开始是啼笑皆非的。每次遇到打车、问路、点菜时,她就成了“哑巴”。某次上课,她表达意思急了,还出现过一句话里出现三种语言的笑话。但她咬牙坚持,很快在短时间内,可以用印尼语从1数到20。随着语言关的逐步突破,张艳云与学生的关系也逐渐亲密。

  海外感受华侨赤子情

  茉莉芬县的华侨,大多数都是当年下南洋的后代,许多人中文已经不太熟练,但对于自己中国人这层身份的认知,却一直存在。张艳云告诉记者,实际上茉华三语学校,就是华人基金会创办的。这所学校至今一直亏损,但基金会坚持注资,就是希望为自己的孩子保留一块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地方。

  印尼号称千岛之国,印尼的华侨自办了一份华文报纸《千岛日报》。张艳云曾在该报发表了两篇讲述自己支教感受的文章《我与茉莉芬一见钟情》《努力,让生活更精彩——茉莉芬茉华三语学校支教感悟》,文章备受好评。

  闲暇有空时,张艳云也会与当地华侨谈起国内形势。张艳云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华侨大多都在国外出生成长,但内心深处,始终对遥远的祖国心有向往。高铁、高速、“一带一路”,都让印尼华侨极为自豪。

  “经常有人提到,国内的高速公路建了那么多、那么长!再看看印尼的高速,多少年才建了100公里。”张艳云说,每到这个时候,她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力量是无穷的,永远召唤着海外的游子。

  记者 姚梦

标签:印尼;支教;学校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