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探访盐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用爱净化被毒品侵蚀的心灵
2018-06-25 10:2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25日讯 盐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内部格局整齐划一,整个院落窗明几净。在这里,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又称学员)。

  “626”国际禁毒日前夕,盐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以“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暨社会开放日活动,记者走进强制戒毒所,走近那些深受毒品之害的吸毒者。这里像一个“家”,正是在这个小小的院落里,全体民警陪伴着吸毒人员走过戒毒最初最难的日子,净化被毒品侵蚀的心灵,尽心尽职地帮助这些“病人”尽快康复、走出毒网……

  △学员们列队准备汇报表演

  “爱心妈妈”:用心诊疗戒毒学员

  邱丽荣是女子管教组组长,调到强制戒毒所工作已有5年,对女学员的管教工作她有着丰富经验,对于误入歧途的女学员总是耐心劝导。

  邱丽荣面对阿云举止失控的危险从未退缩,她先调出阿云的档案,了解其家庭和吸毒情况。原来,多年前,阿云的丈夫就是个“瘾君子”,因无法寻找大量资金支撑其不停地购买毒品,阿云的丈夫便铤而走险——以贩养吸。几年后,因受丈夫的影响,阿云也沾染上了毒品,而且毒瘾非常深。

  阿云进入强制戒毒所后,因毒瘾发作非常难受,加上放不下唯一的女儿,所以对抗情绪非常严重。了解这些情况后,邱丽荣在阿云毒瘾发作不清醒时首当其冲控制事态,在其清醒时依然一视同仁主动与阿云谈心聊天。

  “聊天聊什么内容?”记者问。“从家庭入手,我儿子比她女儿小几岁,我们都是母亲,所以我就和她拉家常,聊孩子的成长生活。”邱丽荣以一个女性的细腻去关怀阿云,用心化解其对强制隔离戒毒措施的抵触情绪。

  生活上,邱丽荣对阿云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日复一日地疏导教育,不厌其烦地关爱帮扶,终于软化了阿云被冰毒包裹着的那颗心——她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空虚、认识到作为女人的自尊,认识到作为一个母亲必须有家庭责任感。几个月后,当阿云提出想请假回去参加女儿的婚礼,邱丽荣综合考虑阿云的表现以及女儿结婚的特殊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后批了三天假给阿云。

  阿云成功戒毒离所后,邱丽荣一直和她保持联系,并定期跟踪了解其生活情况。阿云一直没有复吸,她说,人生的路上遇到太多的人,有的害你一辈子,有人拯救你一生,邱警官就是她的人生救星,她要感谢邱警官一辈子。

  把被管教的学员看作是犯错的孩子一样进行说服教育,邱丽荣以“妈妈型”的关爱教育方式,感化了一批又一批学员,她也被众多学员赋予了“爱心妈妈”的称号。

  △学员在文化墙前学习法律法规

  “亲情电话”:让麻木已久的心在铁窗内唤醒

  42岁的阿华,如果不是穿着一身蓝色衣服(男学员统一服装),根本看不出来文质彬彬的他,是一名正在接受强制戒毒的人员。

  “最近和家里人联系了吗?”记者问阿华。“昨晚和儿子通了电话,他问我:爸爸,你那里现在是白天还是夜里?”儿子的随口一问,让阿华瞬间泪流满面。原来,为不伤害到孩子,阿华的妻子和父亲对孩子“谎称”其出国去做生意了,要好久才能回家。

  善意的谎言背后是无尽的悔意。在生意场上阿华算是一名成功人士,十多年前,从单位辞职做下海,凭着对市场的敏锐度和良好信誉,阿华的生意很快走上正轨,每年收入颇丰。6年前的一天晚上,阿华和几名生意场上的朋友在一起吃饭喝酒,酒后几人去酒吧玩。不久,有人提议搞点冰毒来“玩玩”,禁不住朋友诱惑,阿华也加入其中。此后一段时间,“溜冰”成了朋友聚会必备的“娱乐节目”,就这样他上瘾了。

  “‘溜冰’好几年,家里人不知道我碰这个东西,因为我从不在家里‘溜冰’。”阿华说,每次“溜冰后”情绪异常兴奋、不知道饿,白天一个人躲在家里拉上窗帘睡觉,怕光、怕见人。原本正常交往的朋友,电话联系阿华见面或者谈点事,都被其推托了,渐渐地亲戚之间都不来往了,朋友、亲人都慢慢疏远了。

  2016年圣诞节平安夜,阿华在酒吧与朋友“溜冰”,被警方当场查获。直到此时,家人才知道阿华已吸毒多年,并因此花费了数十万元。阿华向记者吐露心声,当他被送到高墙之内接受强制戒毒,看着眼里写满失望的妻子走出大门,他方才如梦初醒,暗暗下定决心不再吸毒。

  如果说一通“亲情电话”,让阿华维持了父对子的威望与尊严;那么这一次“视频团圆”,让阿豹重拾了子对母的感恩与自爱。“你在那里能好好的,我们全家就都会好好的。”阿豹在远程视频前,看着瘫痪在床的老母亲不断念叨着,这位四十多岁的汉子不觉潸然泪下。

  “面对家里老母亲的责骂、老婆的哭闹,我用一个又一个谎言哄骗着,一天又一天地骗着,答应她们说已经在戒了,在戒了!”阿豹说,老母亲此前虽然行动不便但还常来看他,一个月前老母亲的双腿都瘫痪了,妻子照应不过来,他当时真的彻底崩溃了。后来,管教干部多次找他谈话,提出可以进行远程视频会面,他也因此慢慢走出心理阴影。

  “他以前那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又回来了。”民警告诉记者,正是由于有了“亲情电话”“视频团圆”这样的人性化管理,阿豹和家人关系得到极大的缓和,这种人文关怀做法一举多得,既能让家属暖心、戒毒学员安心,也让民警放心。

  远离“毒友”:走好回归社会第一步

  “从我们接触的吸毒人员调查分析发现,这些人除了自己自律能力很差外,其家庭生活以及其接触的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民警蔡凤新分析道。

  2013年,强制戒毒所接收了一位名叫阿彬的学员,阿彬家庭生活非常不错,父母均受过高等教育,工资收入很高。

  民警调查得知,阿彬之所以走上歧途,与其父母一味的溺爱不无关系。阿彬从小到大,在家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年后,阿彬经常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渐渐地沾染上了毒瘾。没有钱花了,阿彬便回家向父母要,其父母却从不问钱的去向。直到阿彬因吸毒被警方抓获,其父母才知道儿子已吸毒数年,因不堪打击两人同时病倒,数月后身体才逐步康复。

  社会开放日活动当天,记者与吸毒人员的两名家属分别有一次简短交流。

  小芬一家四口租住在城里,其公公和丈夫在外打工挣钱养家,她负责在家照看小孩和洗衣做饭,如果丈夫没有因吸毒被送进强制戒毒所,一家人生活可谓其乐融融。

  “你丈夫是什么时候开始碰毒品的你知道吗?”对于记者的提问,小芬的回答让人有些惊讶:“我和他谈恋爱时,我就隐约感觉到他吸毒。”“那时候就开始吸毒了,你知道了为何不阻止他呢?”“他这人喜欢酗酒,每次喝多了就出去购买毒品吸食,我也管不了他。”对于丈夫的吸毒行为,小芬选择了沉默。

  小芳的孩子还不到一周岁,她带着孩子和公婆住一起,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回家带孩子,每月还要定期到强制戒毒所看望在此接受强制戒毒的丈夫。

  “我丈夫不仅吸毒,还喜欢赌博,几年时间花了家里几百万。”小芳说,为了筹集毒资、赌资,其丈夫在外到处借钱。为偿还债务,家里卖了一套价值上百万元的房子。小芳的丈夫以前是做生意的,家里为了方便他谈生意,曾给他购买了一辆轿车,但没多久就被他偷偷卖了,转身继续赌博、吸毒。此后几年时间内,家里先后为他购买了几辆轿车,结果都被其卖了。

  “我为了帮他偿还债务,自己多张信用卡还欠着银行十几万元呢。没办法,如果不是孩子小,我真想和他离婚,我父母也一直在催促我离婚。”小芳的话语中透露出几许“无奈”。

  “像小芬、小芳这样的家庭,除了他们的丈夫自律能力差之外,小芬、小芳也是有责任的,明知丈夫吸毒,不仅不及时劝阻,还一味纵容、隐瞒。如果他们能及时劝阻或向警方举报,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蔡凤新感慨道。

  蔡凤新说:“要想彻底告别毒品,除了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家庭生活环境外,学员们离开强制戒毒所后,一定要远离以前的生活圈子,远离曾经的‘毒友’,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张天鹏 王一伟)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