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12日讯 镇纸、毛笔、板刷、锤子、镊子……大大小小十几样工具排在桌上。6月9日,一场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古籍修复展示活动,在盐城盐都区图书馆大厅举行。修复师运用特殊技艺,把一本破旧不堪的古籍修旧如旧,吸引了60多名书友和大学生驻足观赏。
当天上午9点,来自市图书馆的国家三级文献修复师戚九龙,除在现场为慕名而来的书友展示其收藏的60本古籍外,还现场演示古籍修复技艺,并在修复过程中讲解修复工作流程,现场指导参与活动的读者修复破损古籍书页、装订古籍线装书,介绍古籍保护、修复基本知识。
下午3点,戚九龙继续为众多书友详细介绍古籍的装帧形式、修复原则、古代刻书系统等相关知识。“现今保留下来的古籍有卷轴装、梵夹装、龙鳞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以及金镶玉等。”戚九龙说,所谓卷轴装,就是用一根木棒、竹竿或其他圆形器物作为轴心,围绕这根轴心,从左到右把书卷束起来,亦称“卷子书”。该书通行于东汉到唐代,它是纸本书最早的形式,直接承接了帛书的形制。
龙鳞装的装订方法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做底子,然后把书页从左向右裱贴在底子上,除第一页外,每张书页只粘贴右端的空白处,逐张让右缩进。“这种古籍展开时像龙鳞一般,所以称为‘龙鳞装’。”戚九龙说。
经折装的特点是将书页按顺序粘成长幅形成卷子后,再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成册,再粘接封面、封底。这种装帧源于折叠佛教经典,故得此名。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也叫“折子本”。
而蝴蝶装是刻本书籍的早期装帧形式之一,因其版心在内,翻阅时左右书叶如蝴蝶展翅而得名。盛行于宋元,明初仍有使用。南宋后期又出现了包背装,即将印页对折,版心向外,用纸捻在书脑部分装订成册,并以书皮包裹书背。元明时,书籍装帧多用此式。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复领域的专家提出了“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过程可逆”等修复原则,这既是古籍修复的精髓所在,也标志着古籍修复工作走上了正规化发展轨道。
盐都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登佐表示,在第二个中国文化和自然日当天,通过现场展览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使古籍保护理念、古籍修复技艺传承意识在大学生和书友中得到了增强,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添砖加瓦。(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