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盐城市修复湿地、构建生物多样性环境又出新模式
2018-05-23 14:2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5月23日讯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获悉,盐城市修复湿地、构建生物多样性环境又出新模式。当天,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南实验区四卯酉示范区内,负责有机农田管理的王信硕一边察看麦子成熟情况,一边告诉记者,这块3200亩土地以前是他承包了13年的鱼塘,随着保护区和地方政府精心打造的退渔还湿示范区建成,这里已一改水泥鱼塘硬质地表旧貌,变身为植被丰富、多种生物和谐生长的新型湿地。

  盐城保护区连片面积大、生态类型齐全,区内有记录的动植物计2600余种。上世纪50年代起,在对湿地生态功能缺乏科学认识的背景下,沿海滩涂开展了一系列开发活动,潮滩湿地合理利用与鸟类保护矛盾日益激烈。近年来,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市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区建设,编制了缓冲区退渔(耕)还湿五年行动计划,引导改变现有种植养殖方式,逐年分批退渔(耕)还湿。

  四卯酉示范区是五年行动计划项目之一。项目于前年9月实施、去年3月建成,拆除房屋、水泥料台、硬质护坡,所有灌溉设施埋于地下,养殖人口全部迁出,尽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负责实施的大丰沿海开发集团副董事长殷鹏算过账——平均每亩湿地改造成本差不多15000元。尽管代价不菲,但他认为这笔投入值,换来的将是可持续发展。

  “栽植芦苇、菖蒲、中山杉等本土植物,有助野生动物隐蔽藏身;轮作有机稻麦,可为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源。”大丰区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科科长翟祖桥全程参与了示范区建设,“这种模式不是以往简单的圈围保护,它开放式的环保理念,避免了绿色荒漠化误区。”对接下来采用这种方式改造湿地生境,翟祖桥充满信心。

  “鱼塘塘基用混凝土浇筑,拉接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看见鸟儿来吃鱼吃饲料,大家就敲锣吓唬,或者放鞭炮驱赶。”王信硕清楚地记得先前养殖户们与鸟儿“抢食”的桩桩糗事,“现在政府要求保护,哪怕庄稼被鸟儿吃了也不会驱赶。”

  示范区建成后,动物学工程师、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钟稚昉等人多次实地考察发现,该模式施行初期便已吸引了灰鹤群的造访,后又陆续发现多种鸟类聚集于此。他认为,该模式符合保护区内自然变化规律,对所保护的鸻鹬类、雁鸭类、鹤类等珍禽的觅食、栖息起到了正面作用,推动了生态良性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盐城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邹毅实介绍,该模式已通过南京大学相关课题专家组评审,准备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龚增英)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