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10日讯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0个防灾减灾日,同时也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日。近日,记者采访了盐城市卫生监督所医疗服务监督科科长徐大军,徐大军是当年我省第二批对口支援四川省绵竹市医疗卫生总队盐城分队的副队长。说起当年支援灾区岁月,徐大军记忆犹新。
一去就是三个月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党和全国人民的心,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灾后重建工作,我当年克服家中年迈老父亲生病住院等诸多家庭困难,报名参加了援川灾后重建工作,并有幸成为江苏省第二批对口支援四川省绵竹市医疗卫生总队盐城分队的副队长,于当年7月22日起程赴四川省绵竹市西南镇,在灾区一干就是三个月。”说起当年报名参加支援灾区的事情,徐大军和记者谈起来就好像昨天才发生的一样。
“绵竹市距震中汶川直线距离不足40公里,‘5·12’地震发生后,全镇共死亡1583人,95%的房屋倒塌,居民们只能住在帐篷内,直到当年九月底才全部搬进援助的活动板房。西南镇卫生院办公大楼在地震中受损严重,被评为D级危楼,医疗卫生器械和设备全部毁损,10个村卫生室房屋基本损坏;全镇公共卫生服务基本瘫痪。”徐大军告诉记者,“我省第二批对口支援四川省绵竹市医疗卫生总队共有206人,其中卫生监督人员有52人。我们盐城援川医疗卫生分队共有9人。7月22日清晨,我们随省医疗卫生总队从南京乘飞机前往成都,于当日下午2:50抵达绵竹市江苏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宿营地。后我们了解了绵竹市西南镇医疗卫生的基本状况,完成了第一阶段对口支援工作的交接任务。7月23日上午,又在西南镇卫生院李启祥副院长的引领下,实地考察了西南镇卫生院及绵竹市精神病院,还走访了图强村、金泉-隆兴村、醒狮村等三个行政村,对西南镇医疗卫生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口支援工作进入第二阶段。”
当地卫生条件很差
“我们支援的西南镇位于绵竹市城乡接合部,由于灾后房屋损坏严重,街道两边全是灾民居住的帐篷。2008年7月18日,西南镇卫生院开始在两个大帐篷内开展基本医疗和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启动传染病管理、计划免疫常规接种、饮用水监测、卫生监督等工作。医院内、外、妇、儿科等科室之间用竹篱笆相隔,空间狭小,紧缺的医疗器械在危房内无法取出。镇防保组仅有两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经营场所大多不能使用,卫生设施也都被破坏,有些单位只能在街头帐篷内开展生产自救;缺乏基本的工作条件和有效的管理措施,食品安全隐患较大,原有的统计资料已不能准确反映灾后的卫生工作现状。”徐大军喝了一口水继续告诉记者:“面对严峻的形势,为了更好地摸清第一手资料,掌握辖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集中式供水单位的卫生状况以及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我和西南镇卫生院的同志冒着大雨、余震、塌方、泥石流等灾害危险,用一周时间深入西南镇的150多家行政村和社区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现场调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市卫生监督大队盐城分队工作计划。”
“当时第二阶段对口支援工作很不乐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共120家,有卫生许可证的单位仅35家,其中餐馆18家、小吃14家、食品摊点8家,集体食堂3家(学校食堂2家、政府食堂1家)、腌卤熟食店(摊点)7家、食品商店68家、白酒厂2家。从业人员共431人,有健康证的人数仅132人。公共场所共19家,有卫生许可证的单位仅6家,其中旅馆18家、茶社1家。饮用水:手压井1789口,大口井1599口,市政供水1263户。学校2家(绵竹市南轩小学571人、绵竹市春溢小学470人)。医疗机构包括西南镇卫生院1所、精神病院1所、村卫生室10个,乡村医生33人。”
监督检查不留死角
“为确保绵竹市西南镇地震灾区的食品卫生和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防止发生食源性疾病和介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进一步巩固前期卫生防疫的成果,确保灾后无大疫,我们结合了当地的实际,采用举办流动培训班的办法组织各类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7月29日下午,由我牵头组织举办了绵竹市首期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传染病卫生监督流动培训班。绵竹市西南镇各村组负责人、镇村两级卫生监督管理人员、村卫生室负责人以及餐饮业单位负责人共60多人参加了此次培训班,像这样的培训共进行了3场次,共培训560人次。针对小饮食店、小食品摊点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文化水平不平衡,很少接受正规卫生知识培训等特点,我和西南镇卫生院防保组的同志一起,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边检查,边宣传,边指导,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者经营的项目,经营场所的卫生状况,针对性地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宣传培训,向他们宣传卫生知识和卫生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对广大村民和小学生进行食品、饮用水卫生知识宣传,把卫生宣传培训工作做到乡间田头、街头巷尾,培训人数达5460人次。由于村民和食品从业人员居住比较分散,我们每天都要步行十几公里,使各类从业人员的培训率达到了百分百。”
为了保证完成监督覆盖率100%,我和西南镇卫生院防保组的同志一起,顶烈日,战酷暑,起早贪黑,徒步走遍了西南镇的大街小巷和乡间小道,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监督检查不留死角。两个多月的工作,共监督各类单位(摊点)1781户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583户次,其中餐馆160户次、小吃店48户次、食品摊点80户次、集体食堂50户次、腌卤熟食品200户次、食品商店45户次。检查分散式供水点590户次,村民水井550户次。检查旅社40户次,茶座4户次。检查医疗机构30户次。
当年让我终生难忘
“近三个月的援川工作,我们在帐篷里度过了38个白天黑夜。帐篷内潮湿、闷热,蚊虫的叮咬奇痒难忍,中午气温高达40℃到50℃,队员们中午只能在树林中休整,夜里11点到12点钟才能进帐篷休息。下雨天,大雨下得时间长了,帐篷内上面漏雨,地面渗水都很严重。8月29日我们才结束了帐篷生活,搬进了由我们江苏援建的每四人一间的活动板房。在援川工作期间,我们每天几乎吃相同的菜、做相同的工作,还要面对余震、塌方、泥石流等灾害和传染病威胁。就余震来说,有震感的余震有60多次(震感强烈的有6次),其中有2次我正在现场检查工作,突然发生地震,事后才知道震级达6.1级。8月份有一位援川的工作人员染上乙脑,后我们所有队员都接种了乙脑疫苗。9月中下旬,四川连续大暴雨,有一个村庄被泥石流冲垮,我们住的活动板房也漏雨,地面的渗水有脚面深。”
“那么,当年那么艰苦的条件,你们一待就是3个月,现在想起来后悔去吗?”记者在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问道徐大军。“援川的日子,虽然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将是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一点也不后悔,而且这段经历我终生难忘。”(唐承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