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13日盐城讯 随着荷兰花海在国内外名声鹊起,与旅游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横向产业均得以发展。火热赏花经济也给当地农民分得了一杯羹。他们感慨万千:同是种“花”的手,却摆弄出不同的命运。
在距荷兰花海王五六里外的裕北村,我们见到了年迈得腰已经佝偻的单士荣老人,满手的老茧见证了老人的勤劳。“以前10亩田,长棉花,一年忙到头,弄不几个钱。自从5年前村里办苗圃,为花海长花草,流转了我家2亩地,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变化。这2亩地真是生金生银的宝地。”。单老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巨划算”的帐:2亩地以前自己种,苦得要死,纯收入很难弄到1000块。现在流转金1600元,因此村里还把他老婆定为“土地工”,能常年在苗圃做工,一年收入一万六七千。“我呐,平常弄弄家里的8亩田,苗圃里忙了,总要喊我来做工,一年弄个万儿八千都是简单的事。像我们六七十岁的人,以前长棉花,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弄不到几个钱,现在轻轻松松弄这么多,真是睡着了都要笑醒了。”老人脸上乐开了花。裕北6组象老单家这样常年在苗圃做工的“转田户”就有8户,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像单老这样忙时来搭把手突击的,也有40多个。花海附近的全心、沙港两村人最多,共有700多户5000多人成了种“新花农”。
“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但收入变了,人的精神风貌也大不同,以前在棉花田里风吹雨淋日晒,土头土脑。现在在大棚里弄花,活不脏,人不累,不经风雨,穿得也洋气,人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精气神十足,小日子个个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说到棉农转身成“花农”,每天带着一班昔日的“棉农”在花海及周边花棚、花田种花的全心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陈汉群按纳不住内心的自豪与喜悦。
花海一年四季花不“凋谢”,衍生出更多的与“花”关联的产业。围绕“地上长花,水中生花,树上开花”,蔓延226省道边的万亩苗圃形成了,周边已有8个村2000多农户自己从事花卉苗木生产。象羊角村这样的带的异域风情的民宿也在兴起,象艾仑特这样的吸引游客采摘新鲜瓜果蔬菜的农场相应生意火爆。
一业兴,引来百业旺。一个好的项目就能振兴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与荷兰花海“一枝花”相关的泛旅游经济就是最好的诠解释。(阮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