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作家邹凤岭畅谈盐城地域文化
2018-04-08 16:1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煜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4月8日盐城讯(刘煜)“建设现代化城市,提升城市魅力,需要形成城市自身特色。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相结合,打造地域城市形象和品牌显得尤为重要。”4月7日下午,作家邹凤岭在盐城市盐都区和悦读书会举办的“弘扬地域文化 建设魅力盐城”主题读书活动上,与书友围绕盐城地域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内涵、保护、开发、弘扬及建设魅力盐城等进行研讨。

  读书会上,邹凤岭从地域文化的概念、盐城地域文化厚重、地域文化与风物载体、地域文化开发利用与保护四个方面讲述了地域文化与魅力盐城建设。邹凤岭对盐城学者王登佐著《盐城地域文化保护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书友杨建就盐城地名发表了自己看法,他说,“场、亭、团、灶、丿、仓、总、垛、墩”这些因烧盐而得名的“咸”地名,作为地域文化中的“活化石”,如今已深深镌刻在盐阜大地上,成了一道别致而有趣的文化符号,随时空隧道有规律地分布在盐城境内范公堤畔。

  延伸阅读:

  穿越岑寂的使者——读王登佐著《盐城地域文化保护研究》

  近闻,盐城二墩地境发现汉代古墓葬群,出土一批银、铜、玉、陶、漆木等精美文物,惊艳众人,名闻桑梓。多少年来,我一直以为,古老的地域文化渐行渐远。在盐城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令人神往的地方不为人知。即便是知晓的,如这二墩古汉墓群,也是历史长河中一碎片。我生长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又觉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有幸的是,那一天,在盐都区图书馆偶遇副研究馆员王登佐,得到他的新著《盐城地域文化保护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打开书,让我眼前一亮,书中多有地域文化寻秘的惊喜。学者从盐城地域文化现状与价值、盐城地域文化保护的实践与探索、盐城民俗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盐城地域文化保护场所建设等方面,对盐城地域文化保护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这部盐城地域文化保护研究的专著,填补了盐城地域文化生态保护研究的空白。

  随着书中文字延续,著者把我带进了古老盐城文化的境地。对于我来说,在这里,家乡热土已不是地域的一个名称,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早在新石器时代,盐城境内就有原始部落群活动。在盐城西冈、东冈和外冈“三冈”地带,出土了石斧、石锛、石环、石刀等珍贵文物,距今6000年以上。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始置盐渎县,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更名为盐城县。历经煮盐、渔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盐城地域古文化特征。时光穿梭,历尽沧桑。数千年来,文明火种传递没有熄灭。王登佐著《盐城地域文化保护研究》,展现给读者的是,在被时光风霜啃噬斑驳的古老文化中,眼前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在这叶面上,记录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古朴而清新。读王登佐的著作,无形中拉近了我与盐城古老文化的精神距离。看著者像是站在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然后果敢地迈出步伐。正是有了王登佐他们一次次的穿越,揭开了一个个神秘面纱,文化传承的气息开始了飞扬。

  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鲁迅先生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文化是世界的,更是地方的。王登佐的著作,从地域文化保护研究专业视角,用他对地域特定文化的熏陶、体验、感受和领悟,论证地域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俗、价值观念,挖掘地域文化精髓,提出了保护措施。

  在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改造了人。”自然环境与人物的活动,构成特有的地域文化与文明,大体包括了地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本书引证,据史料载,盐城远古是陆地,后陆沉为滨海平原。远在西周初年,鲁侯伯禽令奄民南迁,途中部分奄民留在盐城一带定居,他们是盐城的早期开拓者。盐城大规模人群发展是在明初“洪武赶散”时期,大量先民从江南迁移至盐城一带,从而形成盐城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色。王登佐的著作,注重对地域文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方面的挖掘。在“盐城地域文化保护与实践”等章节,可见盐城海洋蓝色文化、海盐白色文化、湿地绿色文化、抗战红色文化等“四色文化”的精彩。在“盐城民俗保护”等章节,著者用大量文字展示丰富的地域节日民俗、水乡生产生活民俗等传统文化的厚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形象日益趋同,传统文化亟待挖掘与传承。正如王登佐在《后记》中所说,一座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不可能成为令人仰慕与向往的魅力之都。独特的文化品味,形成城市独有的形象定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能够塑造独特的城市风格,这就是城市的名片和形象品牌。

  水乡盐城,地处里下河流域。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浓厚。下河(串场河)始挖于唐大历元年(766年),大纵湖连接着古射阳湖,由来久远。公元前4000年左右,里下河浅水海湾、古淮河挟带泥沙堆积,大纵湖由古泻湖逐渐演变成淡水湖。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通江淮邗沟,贯通射阳湖连接大纵湖。下河的水,孕育了水乡人,有水一样的柔情与刚毅。在王登佐的著作里,能见优美的淮剧、龙舞、剪花、柳编、面塑等民间技艺,深深扎根于地域土壤里。还有建安七子之陈琳(?-217年),把他的文学诗篇留在了《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之中。宋人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任盐官,足迹留在“天下第一盐仓”。水乡人民跟随陈毅战马杀敌顽,写下了壮烈的篇章。

  著者王登佐长期从事图书馆、博物馆工作,热心地域文化研究,成果斐然。他主持并完成了《盐城红色文化与城市个性研究》、《探索构建盐城海盐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新路径》等10多个省市级地域文化研究课题。由他发起并创办了盐都区收藏协会、盐都和悦读书会等,普及传承地域文化。他的《盐城红色文化与城市个性研究》等课题,分获省市社科联一等奖。著者在全国报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奖作品40多篇。可见其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达到了较高学术水准。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季羡林谈人生》)读王登佐的著作,像是遇见穿越岑寂的使者,让古老的地域文化境地不再寂寞。著者用他的劳动与热情,传承文化与文明,体现出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极具承前启后、文化自觉那样一种精神境界。[作者简介]邹凤岭(峰岭),江苏盐城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海外文摘/文学》签约作家。发表作品千余篇,获奖作品一百多篇。作品曾获中国散文年会奖,入选中国散文年度排行榜。散文《艾叶香中寻玉佩》入2017重庆中考语文试卷;散文被收入《美文高考作文读写散文》并解析。著有综合文学集《站在传统与未来之间》、散文集《岁月的馈赠》,并被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收藏。

标签:
责编:张静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