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10日盐城讯 在盐城市射阳县兴桥镇提起丁雨干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十多年来,她风里来雨里去,紧跟现代化农业的步伐,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科技,让自己成为科技兴农的实践者,做一名知识型职业农民,被誉为兴桥“女粮王”。
“阳光总在风雨后”。回顾丁雨干的创业发展历程,许多往事至今也难以忘怀。和许多人一样,丁雨干在人生旅途上也曾有过迷茫。十几年前,丁雨干曾在镇办服装厂上班,后来工厂倒闭,她面临就业困境,是去苏南打工,还是自主创业时刻困扰着她。从做教师的丈夫那里得知,邻居家有几亩地正在寻租,为了更多的顾及家庭,她选择在家门口自主创业。
2004年,承租的五亩地让丁雨干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庄稼人。从没拿过大锹的她,几天功夫不到,手上就磨起血泡,但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到年底,两茬种植近万元收入。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也油然而生。五亩是种,五十亩也是种,何不多流转一些土地呢!这个想法也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她请镇村干部帮忙协调,当年流转土地30亩,由此,丁雨干坚定地走上发展粮食生产这条路子。有时,她笑称,种田是社会不下岗的职业,自己会把种田当成一份事业,终生做下去。
随着种植面积年年攀升,她越发觉得土地管理、种植技术、市场销售等重要性。于是,她请教当地种田高手,请教基层一线农技推广人员;不断学习更新更高理论,她聘请高级农艺师2名,每当生产实践遇到的问题直接请教他们;她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挑灯夜读,边学边实践,研究病虫害发生规律,学习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经营管理等涉农技术和知识。用丁雨干自己的话说,在种田上,她也成了不是专家的“专家”。学习了种植业知识,又学机械操作技术和维修。试问有多少女人会开拖拉机、大型收割机?而丁雨干对农业机械可谓样样精通,不但会驾驶,而且会修理,这些都缘自她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更让她看到了发展规模家族农场的希望。家庭农场这个充满着美好生活想象的词语,拨动了丁雨干的心弦。在经过经过市场前景调研、专家咨询、政策研究、场房选址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2013年10月,她如愿建成宇干家庭农场。从起初种植的五亩多地,发展到三百多亩地,再到现在的千余亩地,丁雨干稻麦种植规模如滚雪球般,一年比一年大。要想扩大种植规模也并非易事,有些农户对于排灌方便,容易种的田不轻易转让给种粮大户,甚至有些农户宁愿抛荒也不愿流转。丁雨干面对土地流转的种种困难没有退缩,而是坚持不让流转土地的户主吃亏,采取租赁、互换等方式把闲置耕地流转过来。丁雨干已经把种粮作为一种人生追求、人生乐趣。
宇干农场成立近五年来,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市县农委领导多次莅临指导,同行们多次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这让丁雨干对发展前景信心百倍,对社会充满感恩之心。在事业做大的同时,她并没有象葛朗台一样做守财奴,她没有忘记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聘用农民工及管理人员达60余人,为不宜外出的农民找到出路,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再就业,促进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农村发展。
如今,她虽然种粮富了,但是她为人谦逊,做人低调,将自已的本事无偿传授给乡邻农户,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从育秧到烘干、机械运用等全套种植水稻技术毫无保留传授给对方,免费指导、培养20多户种粮大户,并给予帮助和支援,特别在晚稻稻谷烘干一事,她宁愿自己收获稻谷迟烘一天,也要把对方送来稻谷先烘干。丁雨干致富不忘乡亲,在兴桥大地一直被广为传颂。
丁雨干,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创业女性,一位新时期的知识农民,用勤劳的双手干事创业,以不让须眉、不逊男儿的豪迈气展现了自身的价值,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吴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