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2月19日盐城讯 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都能接触自己喜闻乐见的信息。然而随着“手机党”的出现,基层文化宣传却出现了瓶颈,年长者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新颖、创新的宣传方式,年轻者又自动“屏蔽”枯燥的文化宣讲。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筛选良莠不齐的信息,又能扩大受众范围?盐城市射阳县四明镇“农村大喇叭”工程作出有益探索,将传统宣传与现代信息相结合,让农村大喇叭成为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新环境的宣传方式。
基层宣教工作举步维艰
为适应时代发展,经射阳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规划,原射阳县四明镇和原通洋镇合并为新的四明镇,人口增至8万余人,新的四明镇由原来的11个行政村发展为23个行政村,地域面积扩大一倍,带来的是业务量的增多和出行成本的加大。伴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知识迅速更新,常常会出现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现象,这时依靠传统的开会、上街咨询、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传统手段,已不能迅速传达新鲜及时的信息,也不能形象地展现新闻宣传的丰富内涵,该镇宣传文化工作在一段时间内遭遇瓶颈。
基层调研中灵光一现
一线工作法一直是该镇的主要工作方法,每个村居由一名分工包村领导和一名分工包村干部挂钩服务。基层农村思想宣传工作主要还是靠“走”,信息的传达主要依赖人。在走访的过程中,四明镇党委书记苏广军发现,许多农民并不会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田间地头的农民大量的种养知识是在长期的种养过程中累积形成的,农民们交口相传好的经验、病虫害防治信息等,但在灾害预警方面存在不足。如何找到一种农民能接受、听得懂的宣传方式呢?苏广军一直在思考,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村里都是在广播里宣传党的方针,大喇叭一喊,全村立即竖起耳朵听。这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回到镇上和几个领导一合计,大家拍手叫好。
基层宣教工作出现转机
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曾经作为四明镇主要信息传播工具且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大喇叭”,因设备简陋,传输不稳定,导致其应有作用不能发挥,一度成了村里的一个“摆设”,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何重拾旧物展新颜是一个难题。该镇党委在射阳县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帮助下,抽调专门人员和大批资金投入到大喇叭工程建设中来。一方面联系专家指导设备购买和装机使用,一方面培训相关人员尽快上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该镇全面实现22个村居321个大喇叭进村进组,并抽调专业人员成立自办节目组,利用广播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村民实用种养技术以及身边的感人事迹等,通过大喇叭工程,进一步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让党和政府“接地气”,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2017年3月第一期自办节目在万众期待中和四明镇八万群众见面了,时政要闻、民生工程、好人好事等板块紧密结合。在当天播出后,党政办公室收到了十多名群众打来的电话,受到了一致好评。
基层实践中大放异彩
“我种了一辈子地,还是前几天才从‘大喇叭’里知道什么时令该种什么作物,庄稼怎样施肥,果树怎样管理。”射阳县四明镇四明居居民周田说,以前自己只知道埋头苦干,从来不过问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也不知道去哪查询,结果不是产量不高就是市场行情不好,让他走了不少弯路。
在自然灾害预警方面,“大喇叭”也表现出独特优势。今年第10号台风“海棠”登陆江苏前夕,该镇利用高音喇叭,及时播发了台风防御通知,提醒群众及时做好预防,有效减少了损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射阳县四明镇大喇叭工程实施以来,很多农村群众反映,他们喜欢广播这种被动的收听方式,能方便及时的了解国内外大事、收听天气预报,尤其是用地方方言播报时政大事、党的方针政策,听着亲切又直观明了,入脑入心。遇到农忙季节,可以边劳动边收听,他们说广播成了科学种田、传递信息的顺风耳,连村到户的信息直通车。(丁加森 单雪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