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盐城工学院艺术创作“苏北现象”解码
——盐城工学院艺术创作“苏北现象”解码
2017-12-06 10:4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文广 乐进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2月6日盐城讯 金秋以来,盐城工学院艺术创作再次获得重大收获,11月3日设计艺术学院杨建生教授作品《残雪》获得江苏省第二届美术作品展最高奖“江苏美术奖”;11月4日,由中国最全权威机构-中国美术馆主办和策划的中国美术馆学术系列站、中华艺文基金会资助项目“永恒的情怀-陆庆龙绘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文化部、中国文联、省市各部门给予了高度重,可谓盛况空前。至此,持续在江苏乃至全国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美术创作中的“苏北现象”再一次得到广泛关注,人们再次领略了“土气”的生命力与感染力。这是盐城工学院多年来坚持自身美育发展思路,是“不跟风、坐得下,进得去、立得住”艺术创作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着眼于地域文化发展,艺术创作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定位的成功实践,为学校内涵建设,引领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努力打造地方院校转型升级的“苏北名片”提供了参照。

  硕果累累,这是一群人让“土气”焕发生命

  谈到盐城工学院以苏北故土为创作主题的人,20多年来,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字:陆庆龙、杨建生、张军、宗华婷、耿金龙、季承业、王晶晶、张亮等一批与盐城工学院相关联的艺术工作者名字都频频与“苏北”这个关键词相关联,得到了评论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这一现象,以陆庆龙《守望》2002年入选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躁动的土地》2003年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到《都市随想》2004年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位一个高峰。及至水粉画作品《兄弟》2009年岁末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暨首届‘中国美术奖’”获得创作金奖引起了整个江苏艺术界的轰动(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三人入选本次美展),再至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杨建生教授苏北创作主体《牧秋》再次入选,陆庆龙2016年当选省文化厅“江苏省优秀美术家”签约画家以及刚刚受邀美术界最高权威机构-中国美术馆展览---如此种种,高潮迭起,都让人感到这个群体对苏北故土创作的一种内在的使命感。这个群体根植于苏北-革命老区盐城,描述的是苏北“土里土气”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受益于江苏美术界、南京师范大学等一流文脉的滋养。直至如今,这个群体,以现在身为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为先导,以原盐城工学院教师,现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盐城市文联副主席、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盐城工学院兼职教授陆庆龙为代表,以更为丰富多彩的创作和艺术类别为载体,继续在苏北创作主体上引领时代风貌,体现着总书记提出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风范。

  故土难忘,这是一个团队对“苏北”的情感回馈

  该校设计艺术学院原院长杨建生教授,是多年以来坚持苏北题材创作的画家。他这样说:“苏北创作现象不是偶然的,我们对家乡苏北的热爱在于一种血缘上的亲情,更有情感深处的无时无刻不在的眷恋。在创作视野、经验、技术上上,我们这个团队又不仅仅局限于地域,我们既有紧跟国内外前沿的视角,又有‘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对故乡苏北的执着依恋。当然,这也是对目前艺术创作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问题的一种态度。”

  从盐城工学院走出去的陆庆龙先生在《远去的故乡》一文中说:“对故乡的眷念,已经化为根植于内心、融汇于血液中的牵挂,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将农民、农村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在田头、路旁、屋里,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这片变化中的土地。在我的心里,他们不再是客观的视觉存在,而成为浓缩了情感、精神和文化的信息载体。”

  于是,他们盘亘于乡野农间,行走于大江南北,沉浸于斗室画坊。以“故土”为基本原点,千年盐渎、万里滩涂,里下河地区无边的芦荡、闲散的乡村、广袤的田野、质朴的农民、散淡的小镇…,从具象的沁入到心灵的感触与言说的升华,籍以扎实、深厚的绘画功底,不急不戾、娴然淡定、情境互融、浑穆沉郁,共同在“故土”这一意象中升腾开来,构筑成一种自身独特的绘画语言与情感张力。也与当下浮躁的、功利的、矫伪的、哗众取宠的暗流划开了界限,形成了一种学院风格的人文关怀与人文品格,充盈着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及画家对艺术真善美的独特言说与反思。

  他们对当下艺术创作的时髦有一种天然的选择性生存能力,甚至,在苏北现象没有“火”起来的时候,他们就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在艺术道路上默默坚守的艺术创作者,无声无息,无名无利。但是,他们一直在坚守中进行一种对流行与艺术本真的反思与反诘。这种反思与反诘是纯净的、活脱脱的一种天生质朴自然的回归。他们找准了一条艺术与传统的情感泪点-故乡。由此,他们知道了回家的路,知道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更是“文化自信”得以体现的重要视角。

  体制包容,这是“盐工人”让“土气”自由生长

  苏北现象“土气”的生命力不是天然形成的,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笔者在采访交流的过程中,感到了这个群体在盐城工学院这方土地上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首先,是学校历届党委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和学科多元化发展。该校一直从大美育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重视学校人文艺术气息的养成;该校的艺术设计办学历史已经有28年,在全省是比较早的艺术人才培养学校;其次,是学校历届党委从政策导向、管理体制各个方面对艺术学科倾斜。早在2000年,学校就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建起了独立的13000多平方米的润美楼,设计艺术学院的“独立经费”一直也是其它二级学院羡慕的“香饽饽”。其三,注重理念引导,加强团队建设。该校强调艺术创作者“不跟风、坐得下,进得去、立得住”,积极引导地方主题创作,讲究文火慢热,不追求一时功利;强调“一枝独秀不是春”,老带小、老带少,相互切磋交流蔚然成风;其四,鼓励对外交流,着眼艺术创作前沿探索。该校重视对艺术创作者走出去、向前看的鼓励与支持。“江苏省粉画研究所”落脚盐城工学院,省教育厅“时代风华”、“融通并茂”专题展等相继主办,都是该校艺术创作被业界看好的真实写照。

  盐城工学院校长叶美兰教授与笔者交流时说道:“我校的整个‘苏北创作’是盐工大家庭熏染的结果。加上这个群体有南师大、老苏丝、南艺等百年名校的浸润、滋养,他们有了底气;不唯尚、不跟从,他们有了骨气;综合这两点,加之以持久的真与善表现对故土的依恋,他们的‘土气’也就必然有正气与大气。”

  该校党委书记葛世伦介绍说:“近几年来,习总书记有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经典论述,十九大更是对文化发展战略描绘出新的蓝图。省文联主席章建华先生评价‘苏北现象’曾经用三个最,即‘最主题’、‘最生活’、‘最艺术’来概括,我们盐工人的苏北主题创作将继续坚持立足地域、承担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在新的时代,继续彰显苏北创作‘土气’的生命力,为文化自信抒写更华彩的篇章,继续创作出总书记所倡导的‘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艺术作品。”(王文广 于建业 张军)

标签:
责编:戚阜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