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8日盐城讯(记者 程光 通讯员 潘茂涛)从乡镇企业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濒临破产到年销售超7亿元,缔造这一企业转型神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子纯。守土创业30年,王子纯带领企业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华丽转身:从一位普通的庄稼汉变成了手握186项专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大发明家。
先揽瓷器活再磨金刚钻
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邮电部第三研究所东台通信器材厂,创建于1985年,系乡办集体企业。当时现状是一无资金、二无人才、三无技术、四无市场,企业举步维艰。到1988年底,王子纯接手这个烂摊子时,该厂总资产只有37万元,资不抵债倒挂41.7万元,濒临倒闭。当时的东台头灶大地上流传甚广的一段顺口溜:“电缆厂、牌子响,生产的电缆晒衣裳,不闻机器隆隆响,干部职工晒太阳”,这也折射出通信器材厂当时的困境。1988年10月,头灶镇党委、镇政府一纸任命,让时任村副大队长的王子纯挑起了东台通信器材厂厂长的重担。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按常理,农民出身、会开拖拉机、做过会计的王子纯和这个电缆企业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但不怕苦、不服输的特质让王子纯和自己较上了劲。“而且我还是共产党员,组织要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而且还要把组织交待的事情办好,这才是合格的党员。”就这样,王子纯毅然赴任,带领全厂职工走上了重振企业之路。
这“瓷器活”是揽下了,没有“金刚钻”肯定不行。王子纯深知,要想在这行业有所作为,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业内人士”。 平时,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深入车间、机组,与工人一起研究、攻关生产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他对公司产品的各道工序可谓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这也为日后王子纯拿出各项专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求贤若渴 上演“四顾茅庐”
企业发展的路在何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王子纯意识到企业的生存靠产品,产品的研发靠人才,厂子缺这个无那个,最根本的是因为缺人才而导致无适合市场需求的适销对路产品。于是,他决定走出去寻找八方人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从而为企业打开一条起死回生的道路。
说到访贤纳士,原盐城市政法委书记、人大副主任丁宇还记得王子纯“四顾茅庐”的故事。90年代,丁宇担任头灶镇党委书记,跟王子纯非常熟悉,在得知王子纯与天津市邮电公司签订供货合同后,特地前去祝贺。没想到王子纯却是眉头紧锁。“因为王子纯从生产部门获悉,他的企业根本生产不出来合格的产品。”丁宇回忆说,这让王子纯焦急万分,也让他动起请专家来厂进行技术支持的念头。
有一次,王子纯从一位朋友处获悉江苏省邮电管理局的资深电缆专家孟鑫华刚刚办完退休手续,准备回家颐养天年。王子纯眼前一亮,心想:何不把孟老请到厂里来,走一条借智发展的新路呢?
于是,王子纯四赴南京,最后一次,更是在大雪天登门拜访,孟老看着身上落满积雪的王子纯,最终被他的坦诚、刚毅、质朴与求贤若渴的真诚打动。答应成为东强发展史上的第一位技术顾问,在孟老的帮助下又请来刘朴城总工、薛大金高工。
不久,在三位教授等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东强公司开发研制出的HYA600对通信电缆,以过硬的质量赢得了用户青睐,打开了市场,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从此稳步迈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誓做“东台最强”的“东强”
在我国铁路现代化进程中,六次“大提速”成为一个重要标志。业内人士都清楚,凡高速铁路,都离不开“高性能铁路数字信号电缆”的支撑,而主持研发这一高技术产品的,正是王子纯。
2001年3月,得知当时的铁道部决定要将“铁路数字信号电缆”国产化,王子纯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四处奔波,查阅和收集大量国内外资料,亲自设计芯线、对绞、成缆、屏蔽包覆、挤护套、过程检测等每一道工序流程方案。艰苦的探索,反复的试制,不断地修正完善生产工艺,终于实现了铁路人梦寐以求的“一缆多用”——只用一根电缆就能担负起以前需要两根甚至几根电缆才能完成的信号传输任务。这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江苏省十大专利金奖项目”,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王子纯也凭借这一项目在2008年1月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回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奖证书。
国内市场遍地开花后,王子纯又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通过百般努力,王子纯与国际公认的电缆生产技术权威——德国的科特博士成功牵手。在科特博士鼎力相助下,成功攻克多个技术难题,不断研发新产品,并与欧美签署了出口协议,实现了东强公司外贸出口零的突破。
“当年,我将企业取名为‘东强’,其内涵就是希望她能成为东台最强、中国东部最强、世界东方最强的电缆制造企业。”展望未来,王子纯信心实足地说,在传统制造业里,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东强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创新,追逐先进技术。“我们的追求是做好百年东强,靠什么?就是靠不断创新。坚持创新,就会每天都有活力,每天都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