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十八团”传人走向世界 建湖杂技征服美国观众
2017-09-24 08:3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国风——跟头武术》剧照

  中国江苏网9月24日讯 谈起中国杂技的发祥地,素有“三个半”之说。其中“三个”指的是江苏建湖、山东聊城、河北吴桥,“半个”即为北京天桥。2008年6月,建湖杂技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南派杂技的代表,建湖杂技历经时代变迁,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杂技特色。

  十八个马戏团体的发源

  建湖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江苏省杂技团团长吴其凯告诉盐城晚报记者,作为全省唯一坐落在县城的省级文艺团体,江苏省杂技团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建湖杂技”的唯一传承保护载体。建湖杂技源远流长,古时称之为“十八团”杂技。“十八团”位于建湖县中部(今庆丰镇),历史上以庆丰为轴心的十八个自然村庄错落有致,形成十八个马戏团体的聚居地,且技艺超群,“十八团”因而名扬天下。

  “上世纪80年代,建湖县境内草埝口汉墓群出土的墓葬,墓室的壁画上就绘有类似现代摔跤的‘角抵图’。画像石刻中所表现的‘百戏’画图,形象逼真、技艺精湛,真实记载了‘十八团’艺人表演的倒立、翻筋斗、弄球、吞刀、吐火等技艺。”吴其凯说。

  汉、唐、宋时期,“十八团”杂技艺人就经常在京城的乐棚中表演,有时还为宫廷演出。元代,随着元曲、戏曲等艺术种类增多,杂技逐渐失去在宫廷里“受宠”的地位,“十八团”杂技就在民间演出。在百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十八团”杂技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提高。明朝初年,苏州地区一部分杂技艺人迁至“十八团”,加上本地杂技艺人,计有200多户。清代庙会盛行,“十八团”杂技班子经常去外地赶会演出。康熙年间,“十八团”创办马戏会,每年重阳节前后为会期,时间半个月,会址设在古基寺,届时,凡流散在外地的“十八团”艺人都回原籍各显其能,交流技艺。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杂技艺人和杂技爱好者纷纷专程前来观光或拜师学艺。

  “后来‘十八团’杂技走出国门,前往日本、东南亚、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为杂技艺术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高同宝一家在日本、东欧演出,深受观众欢迎,被称之为‘高艺宝’。”吴其凯说。

  赶上了文化大繁荣的好时代

《问天鸟——高台倒立》剧照

  1954年,建湖县人民政府将“十八团”杂技后裔为主体的8家马戏班子合并,组建了“建湖县杂技团”。1959年体制上升更名为“盐城地区杂技团”,盐城建市后又更名为“盐城市杂技团”,2015年6月升格为“江苏省杂技团”。

  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2008年,建湖县财政投巨资兴建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全国一流的杂技培训中心;2009年,建立建湖杂技项目非遗保护中心;2012年,由县政府统一规划兴建杂技博物馆;2017年,建湖县着手打造占地12800多平方米的建湖杂技传承基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江苏省杂技团传承和创新节目200多个,在省、华东地区、国家和国际杂技大赛中获奖50多项,先后5次摘得省赛冠军,在国家级赛事中多次获金菊奖和文华奖,获第十三届法国国际马戏节比赛铜奖和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马戏节比赛铜奖,两次登上央视《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先后50多次走出国门,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将极具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和建湖特质的杂技文化带到全世界。

  吴其凯介绍说,“十八大”以来,建湖杂技抓住机遇,发展迅猛。2013年7月,省杂技团精心编演的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赴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连续商演27场,实现了中国文化由“送出去”向“卖出去”的转变,实现了杂技艺术由“技艺文化”向“内容文化”转变等。“当时我们在林肯中心连演27场,打破了2011年英国莎士比亚戏剧在该中心演出21场的纪录。”吴其凯自豪地说。

  2016年,江苏省杂技团再度创新,创排了国内首部诗词歌赋杂技剧《小桥流水人家》,融入诗词歌赋的文学性、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戏剧性、舞美各元素及音乐舞蹈的综合性,赋予单纯技巧的杂技以性格、情感、风韵、意义以致灵魂和生命力。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国风——跟头武术》《问天鸟——高台倒立》《边关情月——杆技》这三部新作。”吴其凯说,建湖杂技赶上了文化大繁荣的好时代,正是抓住机遇、大展身手的时刻。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