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盐城北闸村民瞿文华走访一年多扒出数十家老店铺
2017-09-13 15:2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瞿文华(左)在北闸村走访老人,了解当年北闸小街情况。

  中国江苏网9月13日讯 北闸作为重要的防海潮闸和交通要道,在盐城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理优势,也曾繁华一时。北闸村民瞿文华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走访调查,基本摸清当年散布于北闸小街上的商铺名号。他愿与读者分享。

  1

  小街来由:地理位置是成因

  前天下午,北闸村退休老村干瞿文华在北闸村走访村民时回忆,清末民初时,北闸在盐城北门外一公里处有大小两闸横跨新洋港河,是范公堤上18座挡海潮闸之一,始建于宋代,清光绪23年重建天妃正闸。有大闸5孔,每孔6米宽,加上4个闸基座,南北长约50米。北侧越河上有小闸3孔,南北长约30米。

  北闸小街位于大小两闸之间,总长约150米,宽8~12米。新中国成立前,这条北闸小街上有30多家商铺。因为地处交通要道,又有海鲜、货物码头,是当年城北一大货物集散地。据老盐城县志记载,清乾隆26年,在小闸河向东约150米处,设海关分口。河北岸建有几间平房,由官方收取过往船只过路过闸的关费,也是缉查贩私盐的关口之一。

  北闸的地理位置确立了它在盐城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清末民初,这一带人气旺盛,十分热闹。做豆腐的、打铁的、说书的、理发店、粮行、草行、糖坊、牛集场、青货行、八鲜行、车行等,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各行各业云集于此。北闸小街人来人往,生意兴旺。

  2

  店铺密集:细数那些老店老铺

  瞿文华调查了解到的店铺有:王老爹爹(王寿华)草炉饼,张金玉金刚脐,杨汉章茶馆(也叫面馆),吴竹山、曹福生等烧饼店,滕云旃杂货店,苏克文榨油磨坊,王广顺、杨志培、丁炳余三家理发店,张明康、张明德小店(同时代写门对、条幅及牌匾),刘怀林、刘怀玉兄弟开的豆腐店,陈兆明打粮箩店(磨小麦粉),王国庆老虎灶(茶水炉子),曹锦顺米摊饼,刘耀中说书场,陆文全中医诊所,益盛丰商店(小五姑商店),广福桥东的孔庆余粮行,孔祥必、陈风洋的草行,王开珠牛集市,张墉糖坊,孙崇礼糟坊,肖连元的青货行,蒋万台的水产八鲜行,王小怀子皮匠店,咸寿超、陈万华缝纫店等。

  据81岁北闸村老人钱洪明回忆,解放前山东等地驶来的货船,行至北闸东新洋港河面,需交了税后,由本地劳力将货物从货船上搬下来,再运到闸西面的小船上,经串场河运入城里。因此,北闸一带有众多本地劳力当港口搬运工,专门承担外来船只货物转驳运输业务。

  在此期间,出现一支闻名城北的“北闸十支扁担”,有10多个北闸劳力组成的挑夫队伍,凭着他们强壮的体格和过硬的武功,抱团组队跑运输,成为盐城到射阳之间常年不衰的运输力量。将货物从盐城城北挑往射阳合德镇,取得一些脚力(力资)或货物差价。解放后,他们分到土地,都弃商务农了。后来,周学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了大队书记。

  3

  小街消失:拓宽新洋港后拆迁

  瞿文华回忆,1958年前后,在北闸小街西北侧建盐城发电厂。1975年冬,拓宽疏浚新洋港水利工程拉开序幕,拆除大小闸新建北闸大桥,以通榆公路为基础的204国道改名为人民北路,小闸河被填平,建起光明影剧院和皮革厂四层楼皮件加工车间,此后又建成城北农贸市场。北闸小街由此逐渐消失。

  瞿文华告诉记者,小街上老店铺或迁移至别处,或是停业改行。原益盛丰商店改为商业二公司北闸门市,供应北闸及环城一带居民所购糖、烟、酒、食盐、火柴等生活日用品;杨汉章茶馆改成县饮食服务业第十三门市部(小饭店)。北闸能工巧匠如修造海船的陆氏兄弟,制造八桅大风车的孙怀成、陈长贵、张安国等木匠,制造犁耙的陈万付、砌灶的陈万洪泥瓦匠等,都已风流云散。

  瞿文华说自己是一个老盐城人,对北闸特别有感情,他希望描绘当年北闸小街商铺图,追踪商铺演变以及店主人后代的命运变迁。

  原市地方志编办副主任胡爱桐说,北闸曾是盐城重要的闸口,也是交通要道。瞿文华退休后坚持研究北闸历史,寻访小街百姓故事,可以补充地方历史,很有意义。

  欢迎熟悉北闸历史的读者提供相关信息,使北闸这一地号永留盐城的历史。联系电话:13032590988(瞿文华)、13770088256(记者)。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