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盐城公安民警大走访:脚下粘了多少泥土,就能收获多少满意
2017-08-22 15:2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江河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8月22日盐城讯 接地气才能增底气,动真情方能知实情。当前,盐城全市公安机关开展“大走访大落实”工作,广大党员民警紧贴公安工作实际,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访出了许多感人事迹。近日,本网将陆续推出盐城市公安局党员民警的走访手记,与网友分享大走访过程中的见闻和感悟。

  (文/江河)夏秋之交的清晨,凉爽宜人。8月17日一早,根据局里统一安排,我和同事们乘坐大巴前往阜宁县开始一天的走访工作。

  今年6月份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广泛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活动,党员民警争先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阜宁县三灶镇经济相对薄弱,多年来一直是市公安局挂钩帮扶的对象,镇里的七灶村就是我们市公安局政治部走访小分队此行的目的地。

  “看到那些稻子了吗?那是自种(zhǒng)稻,结出来的种子顶呱呱!”此刻我们已接近七灶村,坐在驾驶座上的阜宁县三灶镇农业干事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路右侧的一片农田。我向窗外望去,田野中满目翠绿向远处铺开,这色彩充满生命张力,令人心旷神怡。

  “看那儿——”农业干事的话语打断了我的思绪,指着路旁一大块铁丝网围成的园地,“别看现在只剩下些枝叶,几个月前这儿开满了玫瑰花,用来给工厂加工制成玫瑰精油、玫瑰爽肤水这些美容用品”,在这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忽然听到“玫瑰”、“精油”、“美容”这些词,多少让人有些意外的新鲜。

  车在小路尽头一拐,没开多远停下,农业干事向我们示意抵达目的地。眼前是一片现代化住宅小区,若非四周包围着广袤的农田和零星的村舍,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贫困乡镇的村庄。

  几年前阜宁县政府响应“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号召,向三灶镇七灶村等7个行政村进行征地拆迁,并由政府出资建设了眼前这座四通花苑小区作为村民安置房。我们走访小分队一行人按照计划分组,跟着七灶村村建主任老顾开始乡亲走访。

  57岁的老李站在楼前,豪爽地与我们攀谈:征地前家中有12亩地,自己患有腰疾,老伴腿不好,孩子上学读书,地里农活常常顾不过来。征地后政府按照一亩地1100元的标准给每户发放土地流转补贴,每年能拿到1万多,另外还有市公安局等单位每年几次定点捐助的钱款,孩子们现在也毕业工作了,家里负担减轻不少。“旱涝保收!”老李乐呵呵地说。

  罗大婶夫妻二人靠做豆腐为生,儿子在外打工,儿媳家中带娃。七灶村有750多户人家,2600多人口,土地流转后,青壮劳动力多选择外出打工,妇女老人留在家里照看孩子,闲时做点零活贴补家用,“只要不生大病,日子就算过得去——真要有大病,医疗保险、村里镇上哪能不管!”,罗大婶对生活很看得开。一旁的老顾介绍,七灶村人均年收入1.5万元,在镇里属于中上水平。

  我翻看村里人口登记簿,发现有不少姓顾的。老顾向我解释,顾、李、项是村里的大姓,占到60%以上人口,加之村里联姻,随便哪两家扒上指头算算都沾亲带故。“整个村就是一大家子,遇上大事,我们的团结性就体现出来了”。

  2011年底,七灶村村组干部召开动员大会,全村签订拆迁合同仅用了三天时间。“响应国家号召,自己家里有补贴,劳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去干点其他更能苦钱的活计,大家回去一商量,这个‘买卖’划得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老顾记忆犹新。

  “土地流转以后,拿去干什么了?”我好奇地追问。老顾介绍,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客商承包土地,在30多家企业参与竞购后,大部分土地被一家水稻种业公司承包种植自种稻,剩下的被客商拿去建了北郊农业生态园,我们来时路上看到的玫瑰园就是其中一部分,邻近还有桃园、火龙果园等,经济效益相当不错。

  下午四点多,我们来到9号楼顾大姐家,大姐忙将我们迎进门,说看到穿警服的就觉得亲切。原来她有个兄弟二虎子已经50岁,独眼嘴斜,患有肺病,一直单身,出去找工作没地方肯要。早几年顾大姐他们在外打工,二虎子就靠乡亲照应,之后也是在一次走访中,镇上派出所的社区民警知晓了他的困境,自此生活上常常关照,去年还帮忙在邻村找了份看大门的工作。“多亏了派出所的同志,这才度过难关”,大姐连连道谢,我虽摆手称应该的,心里却也深感欣慰和自豪。

  聊完家里情况,我不禁说出心里的疑问:“大姐,你们从前住在平房里,邻里串门多方便,现在住进了楼房,就没有感觉不适应、不方便吗?”

  “不方便?警察同志,你是不知道我们从前住在什么地方。”顾大姐家原先住在老204国道和村里一条大河之间,外出要靠船渡河,和村邻往来是便利,可同外界接触实在困难。现在住上这生活措施配套齐全的小区,集中供水供电供气,白天男人们外出打工,妇女、老人无事搬了板凳坐在楼下闲话家常,日子规律平静。

  离开老乡家,行走在小区宽阔干净的道路上,老顾指着周围绿化带说:“我们这花坛里,可从来没有你们城里人爱种的青菜豆角,这些花都是各家自己种的”。我细细搜寻,果真没有发现占用公共绿化私自种的瓜果蔬菜身影,倒是凤仙花、鸡冠花、石榴树这里一丛、那里一簇茁壮生长。是了,这些都是在农家小院常见的花卉树木,朴实的农民们依然怀有对土地的深深依恋,但这座温馨文明的新家园却又让他们倍感珍惜,他们亲手栽下从前家前屋后的美丽花卉,赋予这片土地新的生机和寓意。

  傍晚时分,我们走出四通花苑。门口公交站台旁,两辆公交车正停泊等候乘客,大门一侧停放着一排公共自行车,另一侧放置着一台大型惠民饮水机。我再次感叹从外观上难以觉察自己身处在一座村庄之中,但我心里确定,靠着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扶持,这里正是新时期下黄土地上崛起的新农村缩影。

  回程路上,经过来时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我凝视着这些被稻穗压弯了腰的水稻。“最丰满的稻穗,最贴近地面”,这句话的涵义在这一刻分外明确。

  广袤的基层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作为机关青年民警,更要走出机关大院,撸起袖子沉下身子,与养育我们的这片热土多亲近,把根深深扎进父老乡亲当中,用心丈量民情,用情排解民忧——我们脚下粘上多少泥土,就能收获群众多少满意!(作者系盐城市公安局宣教处民警)

标签:
责编:华诚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