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10日盐城讯 2014年5月,听闻朋友史某的儿子出国急需用钱,盐城市大丰区的林某“仗义”出手,借出8万元,约定一年内还清。然而,借款到期后,史某未能按约还款,仅支付了利息5000元。后经双方协商,由史某重新出具一张借款为11.456万元(含息)的借条。此后,林某曾多次上门讨要,并通过亲戚朋友讨要均无果。
直到今年6月底,史某仍没有偿还本息,林某还了解到史某当时借款并非是儿子出国,而是给她姑姑创办企业的,且其姑姑几年前因经营管理不善亏空数百万,已经远离家乡,杳无音信。
7月21日,林某带着借据、农药再次走上讨债路,并将史某经营的浴城大门堵上,后被带回派出所。到调解室时,林某不再像讨债那样情绪激动,表面上看很平静,但时而哀声叹气,时而低头不语。在长达数小时的沟通疏导中,一言不发,以泪洗面,并始终将一只手揣在怀里。这一细小的举动,使具有多年调解经验的调解员意识到这个付债人另有隐情。
于是,调解人员避开讨债话题,与其聊起家常来,问其“是不是家人为难你了、在纠纷中有没有受伤、要不要我们或者家人陪同去医院看看......”一席话,触动了林某心弦,顿时嚎啕大哭,道出了隐情。林某说:“这几年,没少受家人的责怪,为了讨债有说不出的心酸苦辣,特别临近年关和遇到家庭急需用钱时,良心更加自责。”这时,林某将揣在怀中的手拿了出来,紧握着的是装有两粒用来熏粮治虫的剧毒农药的小玻璃瓶。
调解员一面稳定林某情绪,一面电话通知其家人速来调解室配合调解,另外从多方位、多渠道对借款人引导、施压,要求其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防止矛盾激化。经过不懈努力,史某凑得1万元现金后双方进行面对面沟通,通过法、情、理的融合疏导,林某终于放弃了轻生的错误念头,解除了心头死结。双方达成先拿1万元回家应急,余款分两年还清的还款协议。
7月25日,林某携老带幼从赶到派出所“公调对接”工作室带着感恩之情送来了一面“热心调解为民,拯救一家幸福”的锦旗,并拉着调解人员的手连连感谢“救命之恩”。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是解决多年矛盾的关健所在,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不光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法疏导,同时还要做到听其言、观其行,才能面对各类突如其来的矛盾纠纷,如沿用不适当的老套路调解方式来调解该纠纷,很有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葛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