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昱翔。

字迹工整的笔记。
中国江苏网7月12日讯 高考录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对于已经考完的高三毕业生而言,这个暑假是游山玩水放松心情的时候。亭湖高级中学高三学生郝昱翔也不例外,他与几位同学相约前往云南旅游,但临行之前,他却将自己的课堂笔记整理完毕,交给了老师。因为记得太好,他的笔记被老师“扣”了下来,带回学校复印了。
细致、清晰、实用
郝昱翔今年高考理科406分,物理化学双A+。高考志愿填报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郝昱翔的笔记有多好呢?盐城晚报记者昨天上午,采访了即将出门旅游的郝昱翔。他将自己的部分笔记展示给记者看。以英语笔记为例,活页夹中的笔记,分别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标注,什么词汇、什么意思、如何使用、何种情境下使用,均有详细记录,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郝昱翔告诉盐城晚报记者,不同科目的笔记,有不同的记录方法,也有不同的整理方法,甚至整理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以语文为例,语文笔记整理的特点,是细水长流,工夫不完全在高三。在高一、高二年级,郝昱翔就开始注意搜集各种好的素材,随时抄录下来,隔段时间回头回顾一下。到了高三时期,则做一些专项整理,找某个人的作品专门抄录理解。
而数学科目,则又有不同的记录整理方式。郝昱翔说,数学老师上课时,会讲一段停一会儿,让大家迅速记录笔记。这个时候,老师会特别提炼一下刚刚讲的内容,在郝昱翔看来,这就是这些内容的“纲目”。他会把“纲目”记下来,回去之后重新整理。
“应该说,记录、整理笔记,就是我的学习方法。”郝昱翔说。
记录、整理、回顾
对于记录整理课堂笔记,郝昱翔自有一套“独门秘诀”。郝昱翔解释说,上课记录是第一步,这一步的要点是迅速理解、记录老师课堂上讲的重点。课堂没有太多时间,因此记的不会特别全面、特别清楚。到了课后,比照同学笔记上的内容,稍微补齐一下。
第二步对当天笔记上的内容重新整理。郝昱翔会另找一本记事本,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将课堂上记录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全面地记录到记事本上。课后整理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晚自习回到家之后。
第三步则是每过一段时间,把记事本上的内容,翻出来看一看。“每周回顾一次,每个月集中翻阅一下,保证自己能理解吃透。”郝昱翔说。
高中阶段学习很紧,并不是每天都能及时整理到位。郝昱翔承认,有时学习晚了,当天整理笔记的工作,就得留到第二天,“但两天之内必须完成。”
与大量的题海练习相比,郝昱翔觉得自己的学习方法更适合自己。“课后练习也很重要,这是对我学习的检测,但相比之下,我还是觉得整理笔记更重要一些。一个知识点如果理解不透,做习题未必补得回来。”郝昱翔说。
勤奋、计划、专注
郝昱翔的语文老师何亚进告诉盐城晚报记者:“郝昱翔整理的笔记,至今还在我手上。整理得太细太好了,我打算复印留着,对来年的学生或许有用。”
何亚进说,郝昱翔的学习方法,就是记录整理笔记。这是一件很辛苦事情,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老实说,学习这么多年,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学生,其实并不多。郝昱翔的笔记有很多种,先是整理得非常全面非常详细,然后逐步吃透,由厚到薄。这个学习方法,很有意思。从中也能看到这个学生对学习的专注。”
关于郝昱翔学习的故事,何亚进记得,当初刚写议论文时,郝昱翔写的也是大套路,没有太多的独特性和思想性。但郝昱翔会分析自己,也懂得向老师请教,一来二去,再加上大量阅读范文,很快就脱颖而出了。
“我觉得,大多数同学存在轻视记录整理笔记的情况。”郝昱翔说,在他的观察中,许多同学记笔记,要么是杂乱无章,只记不看,要么是只记录老师讲的,自己不求甚解。“课堂45分钟很重要,如果不能当堂就理解,至少课后把这一步补齐嘛。”郝昱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