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上名不见经传的老虎桥究竟因何得名,老盐城市民说法不一。
中国江苏网6月21日讯 “老虎桥是否曾经有老虎出没呢?”6月13日,本报登出刘女士询问老虎桥因何得名的报道后,张景瀚、王杰锋等市民来电解释,老虎桥得名与老虎无关,原名叫“老鹳桥”或“老鸪桥”,都是水鸟名,后来逐渐读其谐音为“老虎桥”。
张景瀚:老虎桥曾名“老鹳桥”
张景瀚今年88岁,现居印汽新村,其老宅位于北金鹰商场附近的串场河畔。他告诉盐城晚报记者:老虎桥原叫“老鹳桥”,鹳就是白鹳,是一种水鸟。民国年间,老虎桥是一座很小的木板桥,呈东北往西南方走向,横跨小牙河,是盐城通往南方的重要通道。
据张景瀚回忆,他小时候曾跑到老虎桥玩耍,那时老虎桥一带还是一片荒滩,他时常看到白鹳等水鸟飞来飞去,时起时落觅食。当地人称这座木桥叫“老鹳桥”。直到解放后,木桥才改建成水泥桥,在具有“百河之城”之称的盐城,这座桥并无大的名气。与登瀛桥、太平桥、南门桥等闻名遐迩的桥梁相比,可谓名不见经传。
但不知怎的,在张景瀚人到中年后,“老鹳桥”已被人们叫作“老虎桥”了。他分析:这可能是随着城市发展变化,原来的荒滩变成繁华街道,白鹳之类的水鸟早已没了踪影,人们口口相传之后,把“鹳”说成“虎”了。这一改显得名声响亮,倒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
王杰锋:此桥原名“老鸪桥”
年愈古稀的王杰锋是盐城集报大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参与盐城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对老地名有所研究。他也认为老虎桥名源于鸟,但他提供的鸟名不是白鹳而是“鸪”,即鹧鸪。他描述:解放前,老虎桥一带还很荒凉,桥北有墓地,有鹧鸪等野鸟经常落在坟头上啼鸣,人们就把这座木桥叫作“老鸪桥”,解放后随环境变化逐步演变为“老虎桥”。
两位“老盐城”都强调坐落于市区东闸南路与育才路交会处的老虎桥,其实得名于鸟而与老虎无关。他们的依据主要来源于环境变化和时代变迁后同时产生的谐音误读,都有一定道理,但也没有充分的史料记载,真伪尚待进一步考查。
周达峙:另一种解读叫“老果桥”
本报老读者周达峙,今年85岁,他提供了另一种解释:老虎桥原叫“老果桥”,与八仙传说中的张果老有关,是盐城人对神话传说的一种附会。据周达峙介绍:他老家在滨海县,1974年调来盐城粮食系统工作,遇到一位祁姓同事,这位祁先生年长他6岁,很有学问,家住新街一带。
有一次,祁先生问他住在哪里?周达峙回答:“老虎桥。”祁先生说:“那不叫‘老虎桥’,是‘老果桥’啊。”周达峙不解其意,祁先生告诉他:相传当年张果老倒骑毛驴到盐城,离开时路过那座木桥,后来就叫此桥为“老果桥”,含有一过此桥则得道成仙之意。
老虎桥东北一百米处,就是老虎桥菜场,桥南也是菜场,小摊小店一个接着一个。每天这里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流,市井气浓,十分热闹。在菜场的中间有一条河人们称之为小牙河,上面就是老虎桥。今天的老虎桥始建于1949年,是一座老式水泥桥。
前天上午,盐城晚报记者问路过此桥的一位老爹,可知道老虎桥名的来历?这位王姓老爹表示不知道,他今年70多岁,家住双元新村。他踏着一辆小三轮平板车,上面铺一块木板用来卖菜。王老爹说,自己退休多年,在家闲着无事,就贩点青菜。“其他地方也去过,不如这里人多好卖。”说完便骑车过桥,沿东闸南路向西赶回家去。
本报三位老年读者对老虎桥名来历分别作出解释,欢迎读者继续提供相关信息,得出更准确的结论。来电请联系:1377008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