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 不同年代盐城考生有不同的感受
2017-06-06 11:1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俞亮

  中国江苏网6月6日讯 1977年秋,尘封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当年的考试安排在冬天,却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这40年里,有人感谢高考改变命运,有人认为高考过程痛苦回忆很甜,也有人一直被高考的恐惧所支配,不管怎样,高考成了很多人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时光。昨天,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市1977年、1987年、1997年、200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了解他们在每个时代所经历的不一样的高考体验。

  1977年

  高考考生孔建平

  1977年中秋节后的某一天,早上6点,22岁已高中毕业5年的孔建平像平常一样打开收音机,广播里播出了一条后来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新闻,刹那间他浑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恢复高考!”

  高中毕业后无路可走的孔建平陷入了绝望,他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总不能饿死吧。他到煤矿当过矿工,在食品厂加工过罐头,在小学做过代课老师,在肉联厂冷库里拖过猪肉……干过各种行当,这些工作的共通点是——他一直是临时工。没有一个正经工作,又无学可上,热爱文学、心气儿又高的孔建平不知何去何从。

  “那五年里,我虽然在干着各种各样的活计,今天装罐头,明天拖猪肉,没有一个固定工作,我也不知道这一辈子到底要怎样走下去,但是有一样事情无论在什么环境里我都没有放弃,就是阅读。虽然我干着五花八门的临时工,但只要一有时间和机会,我就找书看。”孔建平说。

  得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孔建平像1977年参加高考的570万考生一样,既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又紧张不已。孔建平真正的高考复习时间只有一个月,他去到阜宁当数学老师的叔祖父家复习。孔建平说废寝忘食不足以形容那一段日子,晚上睡觉的时候老鼠从身上爬过,但是这些身体上的艰苦劳累仿佛都不值一提,“主要是内心的煎熬,一直处在绝望与希望之间。”

  那一年的高考在冬天举行,有初试和复试,孔建平说:“我穿着棉袄去考试,棉袄也不是很厚,去的路上还觉得很冷,可是一坐进考场浑身冒汗,我把棉袄都脱了还是止不住的汗,太紧张了。”

  孔建平最终被江苏师院盐城分院录取。他说:“一切都是浑浑噩噩的,根本不像现在的孩子对于志愿慎选再慎选,可能全家要开几次家庭会议来讨论。我考大学的时候,对于什么学校都不了解,我只有一个念头,不管什么大学,只要有大学可以上就行。”

  孔建平后来成为了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他是师院里第一个退休的博士。孔建平2000年的时候考取博士,当年他已44岁,外语全场第一个交卷,考了76分。回想起40年前的高考,孔建平说:“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没有这场高考,我的命运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很小,它照亮了我后来人生的方向。”

  1987年

  高考考生孙琴

  1987年7月7日,孙琴走进高考考场。转眼30年过去了,再回忆当年的场景,孙琴认真地说道:“那时候的条件不能和现在比,但学校为我们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高考是在7月份,天气炎热。”孙琴告诉盐城晚报记者,当年她在盐城中学念书,“高考期间,我们住宿生都是学校包伙,吃得比较好。平时学校浴室不是每天都开的,学校开放招待所,供我们每天洗澡。家长也不像现在会送考、陪考,我们宿舍六个人,只有两个家长来看的,考场外几乎没有家长蹲点守候。”

  孙琴说,迎战高考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考前压力大,很紧张。我们是先填志愿,再考试,不知道自己会考多少分,根据一模二模的成绩,在老师的指导下填志愿。当时还没有‘985’、‘211’,我们对各大学的了解几乎也是一无所知,对于能上的学校、想读的专业都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孙琴第一志愿报了重庆大学,虽然最终没能如当初所愿,但这一目标,她至今记得。

  考试第一天,孙琴在数学考场上出了一个小状况。“考前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把试卷看完,我在考数学的时候,在离考试结束还有半个小时的时候,才发现试卷的背面还有试题。考场上的紧张感、心跳感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孙琴说。

  当年,孙琴考上了盐城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人民教师,目前是盐城中学高一年级的一位地理老师。“也带了很多届高三学生,陪他们参加高考,眼看着这么多年,高考在不断变化,但似乎有一点没有改变,高考的意义,它是很多人人生的交叉路口,是一次重大的选择,不一样的结果,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人生。”

  1997年

  高考考生俞亮

  俞亮今年39岁,20年前的今天,他作为一名盐中的高三学生,正在做考前最后一个月的冲刺。那时的高考不是六月七八九,是七月七八九三天。

  如今俞亮在江苏有线盐城分公司工作,他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在不惑之年,俞亮回忆起青春岁月,“应该好好学习的”是他和记者聊天中一直提起的话。

  “工作时间长了,遇到的问题也多了,有些东西如果当年学习更加用功,可能现在更能迎刃而解。”做技术工作的俞亮发出这样的感慨。他说,大学虽然不是人生中的决定因素,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考上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还是有很大的区分,起步的平台不一样。”

  提起填志愿,那些年还是先填志愿后考试的年代。俞亮说:“这样填志愿不确定因素特别多,大家都只能蒙着头来。成绩特别好的,也为了求稳,不敢填得很高,成绩不太好的,反而拼拼运气填个好的。常常出现最后成绩一般的上了非常不错的大学,成绩好的反倒去了普通大学。也会出现普通大学因为填报者多,分数线超越名牌大学的。”

  俞亮说当时面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也有一些懊恼,“按正常发挥数学少考了三十多分,语文也少考了三十多分。但是能发挥这么不正常,也不是一场考试的原因,中学期间还是没有踏实学习。”俞亮说作为一个过来人,想劝现在的孩子们珍惜学习时光,岁月不会重头。

  2007年

  高考考生程润秋

  1989年出生的程润秋2007年参加高考。作为十年前的高考考生,他们有了多种排解压力的方式。

  程润秋告诉盐城晚报记者,在考试之前,他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提前招生考试,“所以考试期间感觉比较淡定,可惜的是最终没能考上,后来去了东南大学念书。”程润秋笑着说,“我记得我那时候高考,考前一天晚上听歌,听《隐形的翅膀》听睡着的。夜里起来发现我爸在那边翻来覆去睡不着,感觉家长比考生还紧张。”

  “那时候学校里面下午会放歌,快高考的时候我们还看了电影,是《神话》。我们班当时是盐城中学的竞赛班,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他们会带游戏来学校玩,这也是一种减压方式,缓解考前的紧张感。”程润秋说。

  程润秋坦言:“那一年高考我估计一辈子忘不了,物理特别难,实验题和最后几个大题看了都懵了,当时心里就在想,你让数学难就算了,物理还为难我们,直接心态就崩了,考出来都说来年再来,来年再来,做好复读的准备。”

  现在程润秋在市经信委工作,回头再看高考那段时光,程润秋虽然现在说得轻松,但在那时确实是生命里需要用力翻越的一座山,“高考之后的自己,真的是人生知识的巅峰啊,我去年还看了高考卷子,工作了几年,那些深奥的题目好多都不会了。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那段时间是最充实的,指着一个目标全力冲刺,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