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滨海县去年已有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顺利脱贫
2017-05-31 08:4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5月31日讯 曾经,一个村情复杂的大村,13年选不出村主任,如今,人心齐,村子旧貌换新颜;曾经,一个全镇的垫底村,村集体债务缠身,现在,债抹平,小村响起机器轰鸣声,正发力冲向“一档村”;曾经,回乡创业的年轻人磕磕绊绊顾虑重重,现在,甩开膀子信心满满步入快速发展期……滨海一批薄弱村里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省委驻滨海县帮扶工作队队长、滨海县委副书记苏建介绍,去年以来,21名帮扶工作队员驻21个直接帮扶村任“第一书记”,已有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顺利脱贫,有1036户2480人实现脱贫,脱贫率达34%。

  修大路,通达村民的心坎

  5月15日傍晚,东坎镇响坎村七组,73岁的单祥年招呼邻居出去散步。提及脚下的水泥路,老人很兴奋,“去年农历八月十三通的车。八月半亲戚来就走的水泥路。我们这是油泥,下雨天接孩子,电动车只能放在一里多外路边人家,搀着孩子走回来!”

  响坎村过去在东坎镇“名气”大。这“名气”是负面的。“村是大村,1000多户近5000号人,由过去的两个村20个小组合并成,矛盾多,每年镇里考核基本垫底,十几年来村支书都是外派,13年没能选出村主任。”响坎村支书张道和是镇人社中心主任,2015年底下派到响坎,他感触深,“过去最大的问题是老百姓对村干部不信任。”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做起、改起。”去年2月,响坎村“第一书记”姚江婴到任。在村民怀疑的目光中,姚江婴和张道和一起,沉到村里,一件件为村民做起了实事。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水泥路延伸进七组境内,困扰60多户村民几十年的出行难解决了。

  2016年是响坎村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一年。修路、修排水沟渠和涵洞、建垃圾池、改水、拆危桥建新桥,一系列的举措,消除了村民对干部的疑虑。年底,响坎村13年来头一次选出村主任。重新调整后的村“两委”干劲足了。  

  姚江婴为村里积极申请了省里的土地整治项目,涉及村里5000亩土地,投入几千万元,正在进行迁坟等前期工作。村里对中山河岸鱼塘进行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解决了村民就业。通过申请帮扶资金,村集体的机库里添置了4台大型农机。

  去年以来,省委驻滨海县帮扶工作队共投入230多万元,新建道路31.7公里,新建4个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农村危房改造、电站维修、沟渠疏浚等,大大改善了帮扶村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省委驻滨海县帮扶工作队依托后方农业院校等的技术力量,通过规模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设施的投入,形成一批特色帮扶项目,让帮扶村在农产品提质增效上闯出了新路。走进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同心村的林果产业基地,800多亩园地一眼望不到边。梨、苹果、桃、无花果等果树已齐膝高,林间套种的甘蓝、中草药等也长势不错。

  “我们和省农科院有共建协议,南农大的马凯教授团队也常年提供技术支持。”同心村“第一书记”陈华介绍,这片田地里的一举一动,专家们都掌握。“同样是种植果树,但我们的和传统意义上的不一样,树型独特,发展采摘、观赏,进行深加工等。”

  离同心村十几分钟车程的天场镇海峰村新村部,几幢新厂房依次排开,少部分在扫尾,在加工车间内,几名工人正在调试制作无花果叶茶生产线。

  一年多前的海峰村,用村支书陈国林的话说“没有任何优势”,不靠省道国道主干道,到处废沟废塘,如今却活力十足,十多公里水泥路连通村内外,村里头一次响起了加工机器的轰鸣声。

  海峰村“第一书记”赵刚介绍,结合海峰村的特点,依托多家省级科研院所,他们从村民手中流转800多亩土地,通过土地平整和配套现代化农田基础设施,打造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以无花果、中华雪桃、特种辣椒等蔬果为主导,成立海天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以无花果为主原料的茶叶、含片、冻干蔬果、蜜饯、代餐粉等深加工产品。“目前80%的深加工厂房设备已经到位。”

  “一年前村集体还负债30多万元。现在债务基本抹平,快有积累了!”陈国林忙着村里各处的事,已经连续几天没睡个完整觉,他说:“‘第一书记’来了后,海峰村的变化用巨变都不足以形容。过去哪敢想象村里有产业啊!现在我们进‘一档村’那是板上钉钉!”

  谋出路,培养本土带头人

  “才做时,只有两栋鸡舍。”月16日,在东坎镇吕滩村吕岩松的林顿畜禽专业合作社,占地15亩的9栋鸡舍已建好,每栋300平方米。“全部养的草鸡,价格比普通的高。帮扶工作队投入40多万元,配套了基础设施等,作为村集体股份参与进来,还请来南通大学全晓天博士提供技术支持。”合作社免费给村民发放草苗鸡,回收鸡蛋和草鸡。

  滨淮镇梁港村的大地山羊合作社也是一番热闹景象。竹篾床上干净,圈舍内没有异味,七八只母黑山羊正待产,几只刚降生的羊崽摇摇晃晃走着。两栋近千平方米的养殖场,年可出栏黑山羊1000头。

  理事长沈望是个29岁的小伙子,回乡创业养山羊好几年了,“过去交了很多学费,养得不太好。工作队来后,投入几十万元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规模扩大了一倍多,还注册了商标,现在我们的羊肉供不应求,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小沈说,帮扶工作队帮着上了屠宰线、冷库和饲料加工机械,加工青储饲料,还可以给村民供应。

  “过去我卖活羊,有时还卖不动,利润低。现在自繁自养,一头母羊一年可以赚到1000多块。自己做加工,一头又可多赚100多块。”小沈介绍,工作队帮他们注册了“水木巷”商标,打上二维码,开起了网店,销路不愁。“用工成本在增加,羊肉在掉价,可是我们的效益却上来了。这都亏了工作队的支持!现在我是有底气,有动力,有信心!”

  梁港村“水木巷”黑山羊、吕滩村“林顿”草鸡带动了一大批低收入农户参与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苏建说,他们思考最多的事,是为当地“造血”,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为经济薄弱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他们倾力做的事。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