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秦海聪(右)高考前的合影照片,孙先生一直珍藏多年。(孙先生供图)
中国江苏网5月23日讯 射阳孙先生与南通籍的秦海聪是射阳县陈洋中学高考复习82(3)班同学。当年他们一根油条、一块咸肉共同分享。分别多年,孙先生仍难忘艰苦环境中培养出的那份情谊。他想找到秦先生,请他到盐城来参加35周年同学聚会。
难忘老同学分享油条咸肉
1982年夏天是孙先生难忘的一段时光。那一年,射阳县教育局发通知,把前一年成绩达到一定分数线、没考上大学及中专的高考落榜生,组织到陈洋中学参加高考复习班,其中两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文科班即82(3)班。秦海聪来自南通农场,中等身材,白白净净,操南通口音普通话,他为人热情,很快与50名同学熟络起来。
复习班生活条件艰苦,学校一学期收学费30多元,学员自带被子、席子、蚊帐和粮食。伙食是每天到食堂蒸饭,每盒蒸饭费2分钱。每天早上,食堂工人挑一担稀粥倒在教室门前的大缸里,由伙食班委用大勺子打到各人碗里。不到中午,肚子就饿得“咕咕”响了。条件好的学生,在家里带来豆油或荤油,浇到饭里拌着吃,条件更好一点的,带来腊肉,放在饭盒里蒸,那是许多同学眼里难得的美味。
也有卖油条、米饼的人,每天早上挎着竹篮到教室卖,一根油条二分半钱加一两粮票,但许多同学还是吃不起。秦海聪家条件比农村来的同学好些,他经常买油条,每次都分给孙先生一根、半根。有时他还从家里带来咸肉,放在米里一起蒸,午饭时他也搛一二块到孙先生饭盒里。“虽然他不多说什么,但这份情意深深印在我心里。”
高考前夕合影留念
“大家同吃、同住、同学习,相处得就像是一家人。”孙先生记得那时住宿舍先是几个人一间,在学校西南边,宿舍电灯也不是24小时供电,许多同学还备了煤油灯,在深夜里点灯复习。
不久,学校建教学楼,宿舍要拆掉,复习班学生被安排住到学校大会堂,上下木板床,孙先生和秦海聪住的床挨在一起,几个性格相投的同学经常一起去教室,一起回宿舍,一起吃饭,一起探讨作业题目。
转眼到了1983年6月,秦海聪要回南通参加高考,6月初的一个晚上,孙先生邀请秦海聪到陈洋小街上的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作为分别的留念。虽然两个老同学此后各奔前途,失去联系,但30多年来孙先生几次搬家,都带着这张黑白合影照片,有空就拿出来看看,回味青春岁月。
寻找老友参加同学聚会
孙先生说,当年复习班的大部分同学都获得好成绩,考上大学或中专。如今,文科班的50多名同学主要在盐城和射阳一带工作生活,年龄都在55岁至58岁之间,有的人已含饴弄孙。
去年,82(3)班50多名同学建立微信群,经过多方寻找,近40名老同学恢复联系。有同学建议逢五年搞一次大聚会。同学们策划今年7月组织35年聚会,回访陈洋中学母校。在盐城市区工作的孙先生特别希望南通籍的老同学秦海聪来盐城参加同学聚会,一叙同窗深情。
“秦海聪同学与我同年,今年都是55岁。希望他及亲友能看到我的寻人信息。”孙先生说。联系电话:13921803216(孙)、13770088256(记者)。本报也通过南通媒体帮助寻找,以期尽快让孙先生实现同学相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