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记者们聆听讲解员阿姨的介绍。
中国江苏网5月18日讯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5月13日,来自市田家炳实验小学和人民路小学的150名盐城晚报小记者,走进盐城博物馆、水浒文化博物馆和盐都民俗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变迁、《水浒传》与盐城的渊源以及盐都的地方民俗文化。
“知识问答让学习更有趣”
“我们今天参观的主题是‘黄海明珠——盐城’,大家要用心记录学习。”随着盐城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小记者们被带进了历史之中。
“这个角是什么动物的角呢?”讲解员在博物馆“淮东沉浮”部分,指着玻璃展柜里的鹿角问道。“是麋鹿的角!”这个问题还真难不倒小记者们。“对啦。不过呢,这是麋鹿角的化石,距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说明从那个时候起,盐城就有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了。”讲解员的介绍,引得小记者们一阵惊叹。
盐城博物馆展出部分分为四个,分别是“淮东沉浮”“日出之地”“盐阜兴替”和“江淮遗韵”,通过近千件重要出土文物、历史资料的展示,全面反映盐城的悠久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东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说明四五千年前,盐城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了。”讲解员说,在阜宁县施庄东园村,不仅发掘出了墓葬,还发掘了陶鼎、陶罐、石斧、石锛等,距今约4800~5300年,进一步说明当时就有“盐城人”了。
随着讲解的深入,小记者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从大丰发掘出来的‘郢爰’,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黄金货币。‘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讲解员说,这批郢爰出土地点明确,且经过錾凿,是经过流通使用的郢爰,对研究战国货币“郢爰”使用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内容在书本里可没有,光是盐城的历史就要花很长时间去学习了。”田家炳实验小学三(4)班的盛磊说。盛磊是班上的“学霸”,“连他都要了解,我们更要学习这些历史知识了!”小记者刘煜说。
“这么多盐城历史书本里没有”
《水浒传》和盐城渊源很深
随后,小记者们来到水浒文化博物馆。
讲解员介绍,水浒文化博物馆突出“一本书(《水浒传》)、三个人(施耐庵、罗贯中、张士诚)、一座城(盐城)”,通过对《水浒传》的创作背景、社会影响、文化现象、学术成果以及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等的写实性展览陈列,深刻揭示盐城与《水浒传》的渊源关系。
“这一本书、三个人和一座城分别指的是什么呢?”讲解员提问,小记者们也从墙上找到了答案。
小记者盛磊非常兴奋,他说他看过少儿版的《水浒传》,里面刻画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作者施耐庵还是盐城人呢。“宋江原型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讲的就是张士诚的故事,另外,《水浒传》中多个人物原型在盐城。”讲解员的讲述让小记者们兴奋不已。
讲解员进一步介绍,“施耐庵是大丰白驹人,《水浒传》里的智多星吴用原型是施耐庵自己;武松的原型是卞元亨,他是大力士,他与便仓的枯枝牡丹有关呢;神行太保戴宗的原型是一个叫张俨的盐城人。还有矮脚虎王英和扈三娘的故事,还演绎出一道名菜,叫鸳鸯鸭煲,听上去就很不错。”
一下了“脑补”这么多知识,好多小记者的本子上记录了不少内容。“此外,《水浒传》里还有好多盐城方言呢,比如说‘噇’(音床,吃饭)、省得(晓得)等等,可有意思了!”
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些小记者还在前来接送家长的带领下,参观了盐都民俗博物馆。“今天收获最大,以后有时间还要再来看看!”小记者祁姿羽说。
2017年小记者部分活动
在明代城墙模型区域,讲解员们向小记者们发问:“盐城古称‘瓢城’,你们知道这个名称的由来吗?”
“因为这座砖城墙围成的形状像一个水瓢,所以盐城也叫瓢城。”听完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一一埋头记录。在砖城墙模型一旁的陈列橱窗里是一块块当年的城墙砖,不少小记者发现,砖头下方有文字。“砖头上的文字能让每一块砖头都责任到人,比如说上面的‘阜’字,就是指阜宁那边生产的砖块,这样的问责制度能保证城墙的质量。”
“你们看,这是‘剧邑’,相当于现在的公园,是古时候比较繁华的地方。”讲解员进一步说,1993年考古人员在现在的中茵海华地段发现了大量汉代到明代的遗迹、遗物,其中唐代庭院、立瓦小路、人字形砖铺道路等,都再现了本地古人的生活原貌。
“古时候,由于医学条件不发达,婴儿成活率不高,所以将其胞衣(胎盘)放在罐子里下葬,有时候上面还会压着砖、盆等。”讲解员说,这是为祈求婴儿健康出生并茁壮成长,自然形成了一种与棺底置放铜钱的古墓葬相似而埋葬胞衣的习俗。
参观结束,讲解员为小记者们准备了多个问题,让大家回答。
“盐渎的‘渎’是什么意思?”“河流!”“新四军重建军部的地址在哪里?”“泰山庙!”“盐渎什么时候改为盐城的?”“东晋!”……互动环节,小记者们争相回答问题。不知道答案的,都会竖着耳朵听,并且记录下来。“就这十几个问题和答案,我全都记住了,学得一点不费力。”小记者杨欣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