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丰余(右)、马丰延(左)两兄弟想带领马家亲属去祭扫二叔。
中国江苏网5月4日讯 70年前,年仅22岁的楼王人马兆阳(又名马志成)在战场上受伤,因无药治疗而壮烈牺牲。烈士遗体也因条件所限未能回家,在当时淮城(现淮安)乡下安葬。如今,烈士的后辈希望通过盐城晚报寻找二叔马兆阳的烈士墓,好带着所有亲属一起去祭扫。
22岁因枪伤牺牲
昨天上午,家住盐都楼王朝阳居委会的马丰余、马丰延两兄弟来到本报帮你找平台,讲述起自己二叔的光荣历史。
1925年(一说1926年生),马兆阳出生在原盐城县楼西镇(现盐都楼王)一个农村家庭,在家排行老二,一共兄弟五个,马丰余和马丰延的父亲马兆普是老大。1944年7月,马兆阳在家乡参军,成为一名新四军。在浴血奋战中,成长为某部连长,曾参加高邮战役等多场战斗。
“二叔打了哪些仗,我们也不清楚。只知道小时候父亲一说起二叔,便骄傲得满面红光。二叔在部队里,曾经把自己的名字马兆阳改成为马志成。”马丰余说。
1947年,马家突然接到部队通知,说马兆阳在战斗中受重伤,从宝应转到清江淮城一带的后方“医疗队”治疗。那时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船。“等父亲和祖母赶到部队时,二叔已经光荣牺牲了。”马丰余知道的这段历史,是如今已82岁的小叔一直记忆犹新的。马兆阳当时受了枪伤,因为缺少药物治疗,得了破伤风牺牲。
那是一个六月里的酷暑季节,烈士的遗体实在没法往家运。在悲痛中,部队用棺材把马兆阳埋在了当地。
那一年,马兆阳22岁,没结过婚。
参军为替大哥报仇
“父亲在世时,经常说二叔参军是为了报恩,也是为了报仇。”马丰余说。
上世纪30年代,马家靠船运为生,马兆普及家中亲戚经常会把粮食贩运到上海去卖。一天夜里,马兆普再次偷偷用小船把米贩运到上海。因为力气大,一次挑了好多粮食,不小心被正在巡逻的日本人发现。马兆普他们立即放下米躲藏,不曾想还是被日本人追上开枪打伤了腿,倒在地上无法动弹。
“千钧一发的时刻,是地下党救了我父亲。”上海地下党将马兆普送到了上海红十字医院治疗。在那里,马兆普捡回了一条命,但是右腿却是永远地瘸了,无法承担重活。
“一家人感激地下党的救命之恩,痛恨日军的残暴,所以二叔积极要求参军,要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没想到却在抗战后英勇献身了。”马丰余说。
后辈苦寻先烈墓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马兆阳的牺牲,政府颁发了烈士证,“祖父母一直拿着抚恤金直到离世。”马丰余说,后来因为家中的搬迁,东西搬来搬去,烈士证也就都遗失了。
“二叔牺牲的事,在《楼王志》上都有记载。”马丰余向盐城晚报记者展示。书中显示烈士被安葬在淮城乡下。而在1988年出版的《盐城英烈》(第三辑)中,在马兆阳烈士生平中,写着“1926年2月生,1944年参加革命,党员连长,1947年在高邮牺牲”。
“我们又去盐都区民政局优抚科查阅过资料,也看到了有二叔的记载,查到了烈士马兆阳的名字,但始终不知道安葬在何地。”
2015年时,村里村民告诉马丰余,曾有外地人来寻找过马兆阳烈士的亲属,但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未能对接上。“我们猜测是二叔安葬地的工作人员来寻找的,可惜当时没有留下电话号码。”
“我们想,如果二叔安葬在公墓,我们马家所有亲属可以去扫墓纪念;如果仍是安葬在乡下,那我们就想办法让烈士魂归故里。”马丰余代表家族说出了心声。
目前,记者已联系上同行《淮海晚报》记者,将联手去寻找马兆阳烈士墓。
对烈士墓的知情者请与记者联系,电话:152051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