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22日盐城讯 进入三月,大丰林场场部门前的金丝垂柳已经吐绿,条条垂枝上布满了嫩芽。林地下,麦子也是碧油油的一片。
2014年初,大丰成功组建沿海林场。大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林场现场调研,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林场建设定规划、理思路,并在土地和资金上给予全力支持。三年先后划拨1万多亩土地资源交付林场造林,拨付资金2600万元。
土地和资金得到了保障,新组建的沿海林场迅速掀起了绿化会战。他们委托扬州大学园艺与植保学院和扬州金合欢风景园林设计有限公司,立足林场实际,通过对土壤、水系等自然立地条件的综合分析,研究制定了沿海林场建设规划。同时,组织人员对各区域进行实地测量、数据搜集、编制林地改造和栽植工作方案。盐碱地植树,成活率是个关卡。立足盐碱地属性,他们在开挖的树塘里垫上一层厚厚的秸秆,然后再铺上肥料、熟土,将苗扶正填实。在栽好的苗木根部,会另外加铺一层秸秆。通过筑高垄为苗木搭起了高高的苗床,既方便了洗盐爽碱,又防止了雨涝灾害。在一系列技术创新中,他们将盐碱地植树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2016年10月,全市盐碱地造林技术培训班在大丰区开班,课件成功案例全都来自沿海林场的创新实践。
沿海林场一班人主动到其他沿海地区林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盐碱地植树造林技术,并在实践中改良提升。同时,坚持与科研院所加强沟通合作,在植树造林的同时,也将科技创新深深地耕进了广袤滩涂。2014年,他们与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800亩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林业“三新”工程项目,建设林业“三新”工程项目技术推广基地。
去年,沿海林场与国家林业局竹资源培育中心合作建立耐盐竹种培育示范基地,成功引进30多个竹子品种,正在试验筛选。竹子不仅生长快,而且具有护土功能,在未来沿海绿化中市场广阔,必将成为林场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他们与南京林业大学联合开展“耐盐树种选育”和“林业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栽植耐盐树种20多个,建成沿海耐盐树种选育与示范基地。通过与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和科研实验,沿海林场筛选出中山杉、金丝柳、榉树、白榆等一批适宜盐碱地栽植的耐盐苗木品种。
2015年8月的一场龙卷风和暴雨,沿海林场遭遇了重创。风雨后,望着林地里倒伏的刺槐,管护工人葛井云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为了这片刺槐,葛井云和他的同事们费尽了心血。葛井云介绍说,刺槐树丛中“洋辣子”、“马蜂窝”特别多。在修剪管护中,管护工人常常会受到伤害。“有一次,管护工顾存根修剪枝条时,一个马蜂窝落在肩头,在群蜂攻击下,老顾还出现了短暂性休克。”雨后,葛井云和同事们投入到紧张的墒沟开挖中,早上5点多就开始作业,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平均每人挖墒超过300米。“到晚上,大家浑身上下都是泥水。”刺槐成片倒伏,也让沿海林场一班人对适生树种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发现,刺槐水平根系发达,垂直主根不壮,易倒伏,又不易扶正,虽然耐盐却并非沿海林场最佳的选择。这两年,他们大面积推广了中山杉、白榆等新的树种。
栽后管护一直是林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主要在两方面下足功夫。一方面,抓好苗木生长的常态管护,即草害防治、追肥育苗、病虫害防治、水分调控等技术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等方法,降盐降碱,改良土壤,确保植树成林。每年夏季,沿海林场都会在林下种植耐盐田菁。这种作物既可以固定土壤中的养分,又可以当绿肥埋在土壤中,增加有机质,改良盐碱土。
2014年,沿海林场完成2000亩的植树造林任务。此后两年,以每年3000亩的速度推进。到去年年底,成功完成了8000亩造林任务和10.3公里4条道路的景观绿化。(张松元 朱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