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水街有支盐官古装表演队 天天陪着“老爷”去巡街
2017-03-16 10:4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表演看似娱乐,实则以此为载体传承盐城优秀的地域文化。

  中国江苏网3月16日讯 “咚咚……哐”头戴红色毡帽的衙役,一边鸣锣开道,一边大声吆喝。身后的衙役高举“回避”、“肃静”的牌子,威严、刚正的盐官在侍卫的护送下缓缓入场……3月15日上午,当人们在盐镇水街看见这一幕时,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古代。然而,就在时光即将被模糊了的那瞬间,却猛地又被身旁一声声快门惊醒。

  这支由12人组成的盐官巡街古装表演队,其表演者平均年龄为50岁,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44岁。他们中的多数人为退休职工或淮剧票友。

  15日上午8点半,60岁的杨安冬一如既往地准时穿上古装,和另外10名随从跟着“盐官老爷”到盐镇水街找块空地排练。等到10点钟时,巡演正式开始。一路上,一帮子人光走不行,还得扯开嗓子大声吆喝、迈开步子甩开膀子。

  有时为了配合好“老爷”的表演,杨安冬会出头亮个相,来上两嗓子淮剧《唐成出访》选段。别看杨安冬只是个小小的“衙役”,其实他才是这一队人马真正的头儿。每天的表演项目,通常都由他出面协调。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要搁在杨安冬和他那帮老伙计身上,虽说有点言过其实,但私下里的那股子认真劲还是有的。比如,坚持每天定时排练,邀请市淮剧团的导演和省淮剧团的退休演员,作为艺术指导等等。

  用杨安冬的话讲,除了唱腔“不来斯”(盐城方言,意为不怎样),老伙计们从服装道具到每个动作,甚至是每一个眼神,统统都是按照淮剧标准来演的。要是万一哪天,“老爷”或“侍卫”在表演中出了岔子,杨安冬还会在周末例会上点名说几句,以此完善下一次表演。

  迈步、吆喝、敲锣、唱戏,如果您说这些看起来轻松简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光演员身上穿的古装就够你受的。

  “普通衙役身上穿的服装至少重5斤,侍卫身上要多穿一件‘黑剑衣’,全套衣服重7斤,配上道具刀少说有10斤。”表演队的东家——今古风云传媒公司经理郭宗标说。

  这还不算什么,每年表演最累的季节当属夏天。杨安冬回忆说,去年夏天即使室外是39℃,他们也得顶着烈日出门,分别在上午10点钟和下午4点钟各巡演1个半小时。

  由于是按照淮剧标准来演的,所以演员们的服装从腰带到领子统统系得紧紧的。而最惨的要属头戴毡帽的衙役,在水街里逛一圈下来,身上的服装脱下来都能挤出汗水。

  如果不及时清洗,衣服就会有股难闻的馊味。即便如此,只要室外不下大雨,12名演员仍然要按照规定,天天巡街演出。

  既然这么辛苦,这些演员为啥还要坚持演下去?对此,杨安冬表示原因有二:一是为了丰富晚年生活,二是为了传承盐城非遗。另外,还可以为生活挣些补贴。

  实际上,这支古装表演队始建于2014年8月,现如今已成为盐镇水街每天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据说,最初的表演项目有去盐宗祠里敬香、审案等剧情,后来经过不断改良,才逐渐将表演的剧情改为套用淮剧《唐成出访》选段。

  如今,水街每逢节假日时的游客逐年增加。为了丰富景区文化,杨安冬和队友们不得不每天晚上增加一次演出。他们精彩的表演也获得了游客们的喝彩,并且纷纷围着他们拍照合影,而游客当中还有不少外国人。

  郭宗标认为,咱们盐城不仅有着悠久的海盐历史文化,而且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境内滩涂广袤、河湖密布,“东方湿地之都”盛誉已久,魅力独特。盐官巡街古装表演看似娱乐,实则是想通过表演这张艺术名片让游客记住盐城,从而将盐城优秀的地域文化传承下去。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