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1日盐城讯(周红梅 肖兆力)“五组的残疾人夫妇陆广成、刘广琴,三组的孤寡老人陶贵山,六组的孤儿刘广华……”昨天,笔者走进盐城建湖高新区走马村,党总支书记朱翔随手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弱势群体名单、工作日程安排,还有区里、村里的大事小事。
村民疾苦当大事办
作为走马村的党总支书记,朱翔牵挂得最多的还是他村里的村民。在他做“一把手”村官的7年时间里,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都要在村里转上那么几圈,哪里有群众呼声,他都是随叫随到、有求必应,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朱书记的恩情,我们夫妻俩只有下辈子还了。他真的是个大好人……”提起朱翔,家住走马村五组的陆广成拉住笔者的手,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花。
陆广成是肢体残疾,妻子刘广琴是下肢完全瘫痪,一对残疾人夫妇就居住在五六十年代建的危房里生活,女儿小学二年级由妻子的父母代为照顾。
“村民疾苦是大事。”朱翔在第一时间为他们夫妻俩办理了低保。但每逢刮风下雨,朱翔还是放心不下,带着村干部去他家,查看房顶是不是漏雨,墙体是不是坚固,多年如一日。去年,适逢高新区d级危房户拆迁改造,朱翔上下奔走,说明他家的特殊困难情况,帮他办理了最高的拆迁困难补助和最高标准的拆迁费用。
“很快,我们就要搬到唐桥花苑8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里住了,不要花一分钱。”刘广琴满脸笑容,扳着手指高兴地说。
村民利益当要事办
朱翔刚担任村书记时,长期患病、家庭十分困难的68岁亲叔叔多次上门找他,要求办理低保。朱翔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不够条件,这个叔叔很不理解,有一次大骂了朱翔一顿,叔侄俩反目成仇,两年多不相往来。
“村民利益很重要,但端平一碗水更重要。”多年从事最基层的群众工作,朱翔深知其中的千滋百味。
随着高新区的发展,走马村只有依托高新区,才能在自身的经济发展中求得突破。而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很多群众对政策不理解,对今后的生活来源有忧虑。
针对村民的各种情绪,他多次召开“两委”班子会、村民代表大会,与高新区工作人员一道严格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补偿让群众放心、矛盾纠纷处理让群众称心。多少个日日夜夜,朱翔与高新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宣传,细心解释,说服村民以大局为重,服从高新区建设的需要。
只要不和农户签好字,订好协议他就不回去睡觉,就凭着这股“犟”劲,7年来,他带领一班人为高新区征用土地2000多亩,搬迁农户600多户,没有一个村民因为拆迁而上访闹事。
村民富裕当特事办
朱翔常说,普通百姓不在乎谁当书记,在乎的是谁能带民致富办实事。
每年的夏秋两季,村民秸秆处理成了区里的一大烦心事。如何让秸秆变废为宝、又能成为村民致富的好项目?朱翔为此煞费了一番苦心——他带领村班子一帮人和走马村五组有志青年徐永来到山东考察,一次性购买了卧式打包机、立式打包机、抓草机、抱夹机等机械加工设备;设备买回来了,发现现有的变压器负荷不够,朱翔又多次去和农电部门协调,新增了一台125千瓦变压器,变压器有了又发现场地不够,他又和村班子成员一起,动员农户流转了五亩土地用于秸秆收储。
2010年10月的一天,村民徐永来在朱翔的大力支持下,“建湖县蓝霞秸秆加工有限公司”在一片欢庆的礼炮声中,终于挂牌成立了。从此,高新区以及附近农民夏秋两季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运到这里经粉碎加工打包后,分批销往射阳热电厂、建湖森达热电厂和盐城鑫昌丝绸有限公司,既推动了“禁烧禁抛”工作,又让秸秆“变废为宝”产生新的价值。
近几年,蓝霞秸秆公司滚动投入已达200多万元,每年获利2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多人。高新区以及周边村镇从未发生一起秸秆焚烧乱抛事件,秸秆综合利用率高达98%以上,较好解决了政府和农民长期为之头疼的秸秆综合利用难题。
村民富裕了,日子才好过。近几年,高新区在建设过程中,农民土地逐年减少。朱翔请专家指导,借鉴外地村的经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借助高新区入园企业的优势,引导村民发展餐饮娱乐、商贸流通等就业容量大、预期效益好的劳动密集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目前,该村拥有个体工商户120户、餐饮13家,500多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如今,走马村的村民不仅富了,高新区一批民生实事工程也给他们带来了众多利好。宽带、学校、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遍布园区,孤寡老人即将住进高标准的养老院,公交车站就在家门口……这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好事,不仅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赞誉。
朱翔说,群众的需求就是我无悔的追求,只要有利于村民,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把群众需要当成第一要务,自觉践行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