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七旬老爹甘当小区义务“管家”
2017-02-27 11: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他说他是报党恩,“只要还能动,就会把好事做到底”

  正在运送垃圾的吕松老人。

  当年捐款收据和感谢信。(“崧”应为“松”)

  中国江苏网2月27日讯 2月26日晚上6点半,天色已经暗了下来,74岁的吕松铲完最后一铲子垃圾倒进板车内,才拍了拍手上的尘土,拖着板车回家去吃晚饭。一路上,邻居纷纷驻足向他打招呼问好,吕老爹一一笑着回应。

  今年是吕松为小区义务保洁的第5个年头了,他说他做这一切完全是为了报恩,报党的恩情。

  小区的义务“管家”

  位于建湖县城先锋社区的万福新村,是一个回迁的老旧小区,有三个片区,吕松就住在三区。小区是开放式的,没有物管,管理的难度非常大,小区居民怨言不少。

  吕松就在邻居对环境的埋怨声中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当起了小区的义务“管家”,他清洁卫生、修理绿化,为居民反映的问题四处奔走,赢得了邻居们的一致好评。

  “那是2013年元月,我看到卫生太差,实在忍不住就自己动手搞,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停。”吕松说,他做这些事就像上了瘾。每天早上4点钟,别人还在呼呼大睡,他已经悄悄起床在小区里行动起来了,“收拾得差不多了才回家吃早饭。”

  吃过早饭后,他又出来在小区“转悠”,发现有废纸、废塑料袋,就赶紧弯腰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他下午还要出来转两次,地面有一点脏,只要看到就会及时清理掉。

  “他做这些事,比自家的事情还热心。”吕松的女儿吕永云告诉盐城晚报记者,父亲的脾气比较“执拗”,他认定的事情会一直做下去,谁也阻止不了。其实,吕老爹的家庭还算不错,儿子和女儿曾经多次劝他罢手,颐养天年,他从来“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刚开始义务保洁时,也有一些闲话传进耳朵,他满不在乎。他还曾拔掉小区的青菜,为此和邻居红过脸,最后,几个邻居看到小区变得整洁、漂亮了,都服了他了,也向他道了歉。

  常有人问吕松,你图个啥,他答“小区是大伙的家,为她出份力义不容辞”。为了一心一意地保洁,他将经营了几十年的豆制品厂交给了儿子,自己心无旁骛投入义务劳动。

  心存善念的好人

  就是外出走亲戚,吕松都会在当天赶回,然后在小区里走上一圈收拾一遍才安心。

  猴年的除夕晚上,小区的居民都在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吕松都没有停下来,他一个人默默地打扫着鞭炮纸屑。“那天的工作量是平时的好几倍,不弄完心里就不安稳。”吕松说。他拖着板车将一车车的垃圾运走,累得满头大汗。

  吕松的举动感动了很多人,81岁的吴德江就是其中的一位。吴德江喜欢电脑和摄影,他将吕松运垃圾的镜头给定格了下来,之后洗出来送到了社区请求表扬吕松。

  其实,吕松做的好事远远不止这些。在他的家里,珍藏着一封民政部写来的感谢信和收据。

  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吕松听到消息心急如焚,他第二天就跑到邮政局向民政部汇去了1200元请求转给灾区。当时,吕松以卖豆腐为生,那时一斤豆腐才2角钱,他等于捐出了几个月的劳动成果。民政部特意来电请求邮政局查询这个好人,最后汇来了收据和感谢信。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吕松停下生意带着两万多元钱前去救灾。最后,除了来去车费,其余的1万多元全被他捐出去购买了食品和药品捐给灾区。

  “我亲眼看到他买饼给一个老人吃。”小区居民徐正发说,有一次,一位老奶奶迷路走到了万福新村,又饿又渴,吕松看到问清情况后,掏钱买了饼和水给迷路老人,还热心指路。

  懂得感恩的老爹

  吕松说,年轻时他靠制作出售豆制品为生。创业过程中,曾经得到建湖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创业成功让他改变了贫穷的命运,他一直思考着回报社会。

  说到过去,吕老爹有些哽咽。“我受过党的恩泽,就要报党恩。”吕松说,他碰上需要帮忙的,都会伸手去帮一把,“多就多帮点,少就少帮点,只要我晓得肯定力所能及帮忙。”

  吕松说他的身体还算硬朗,为小区保洁完全是发自内心,他也不会计较报酬,只要为小区居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觉得很充实也很快乐。

  记者了解到,吕老爹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曾做过两届县政协委员。“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我肯定把小区搞得漂漂亮亮,把好事做到底。”结束采访时,吕老爹这样说。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