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响水县响水镇有位仁爱嫂子 照顾智障小叔34载
2017-02-08 14:2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小叔病情不稳时,吃饭都要人喂。

  中国江苏网2月8日讯 都说“长嫂如母”,在响水县响水镇东园社区就有这样一位好嫂子杨兰俊,34年来,她如母亲一般照顾智障小叔子,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她用亲情、关爱和柔肩给一个家庭注入希望,原本贫困的家,在她的悉心经营下,和谐而幸福。

  1

  2月6日,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杨兰俊已经早早起床,将小叔子沈子华前一天换下的一大桶脏衣裤端出来清洗。“每天都是这样,买不起成人尿不湿,我就给他买了20多条棉裤,一尿湿了就换。”杨兰俊告诉盐城晚报记者,小叔精神智力被评为二级残障,照顾他的辛苦不下于带个几岁的孩子。腊月二十三,在北京打工的丈夫沈子荣回来过年,有了丈夫的帮忙,她才稍微轻松些。正月初九,丈夫再次赴京打工,平常很少有假日回来探亲,家中的大小事情全靠她一个人撑着。

  话还得从30多年前说起。1982年国庆,21岁的响水县大有镇淮北村姑娘杨兰俊嫁到本镇康庄村,与沈子荣喜结连理。其实早在一年前“相门户”(响水风俗,婚前女方先到男方家里看看条件)的时候,杨兰俊就知道沈子荣弟弟沈子华,在读高中时,因为受到刺激导致精神失常,久而久之,发展成间歇性精神病。她早已做好了孝顺公婆、伺候小叔的思想准备。

  但没想到,婚后杨兰俊要面临的远远不止这些。沈子荣共有姊妹7人,一个姐姐外嫁他乡,家境不好。兄弟6人有3个先后离世,还有最小的六弟在大中农场当一名狱警,前年身上长了肿瘤,手术后一直病休在家。前些年,智障小叔在老家康庄发病,竟然把自己母亲的门牙打掉。杨兰俊知道后,心疼得直掉眼泪。因为害怕再有意外,杨兰俊索性住到老家,一边监督小叔按时服药,一边照顾年过八旬的公婆,还要侍弄十多亩承包田。2010年春,公公因脑梗卧床不起,之后不久,婆婆又患脑溢血,加上小叔子智障,全家3个病人,都由杨兰俊伺候,每天起早摸黑,分外辛酸。

  婚后承担起照顾小叔的重任

  2

  公婆去世后,她把小叔接回家

  公婆相继去世后,眼看智障小叔孤苦伶仃,杨兰俊把小叔接到县城来照顾。她把一间朝阳的屋子腾了出来,整理得干干净净,并且安装了空调,让小叔子住进去。

  为了照顾好智障小叔,杨兰俊不仅不能外出打工,还放弃了老家10多亩承包田,加上给小叔治病买药,经济十分拮据。杨兰俊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植物人被唤醒的纪录片,她深信只要认真治疗,伺候到位,小叔会一天天好起来。为此她先后带小叔到盐城、上海等地治疗,已经花费5万余元。

  平常的三餐,在小叔状态好时,能自己吃,但大部分时候,都要杨兰俊喂。每天夜里,杨兰俊都要到小叔房间两三次,催促他起床小便。一旦自己睡过头,小叔子就会在床上大小便。有时起床后,他仍会在屋子里方便,杨兰俊只好穿上衣服及时清理,夜里受凉感冒也是常有的事。

  或许是多年来的劳累,54岁的杨兰俊看上去衰老了许多。经常有人劝杨兰俊把小叔送到敬老院去,但她坚决不同意,“他身体不好,陌生的环境哪有家里住得舒服,我怕别人不能忍受他,怕他受委屈,我不放心。”杨兰俊心里从来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3

  不离不弃,清贫一家和谐温暖

  “去年12月15日,我在里屋洗被子,出来后没见到刚刚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小叔,赶忙沿街寻找,最终在老车站那里找到他。”杨兰俊说,小叔病情不稳,万一他走出去打伤人怎么办?万一他走远了找不到家怎么办?托给别人照顾,她都不放心。

  杨兰俊坚持了整整34年,不管多苦、多难,她从没离开过小叔。她用平凡的举动温暖着亲人,用爱撑起幸福的一家。她的付出也得到回报,这些年儿女相继成家,都已独立生活。丈夫在北京一个工地上给工人煮饭,每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虽说只能够维持家用,但一家人却十分幸福。女儿有空就会过来给她帮帮忙,陪她聊聊天,在北京安家的儿子儿媳也对她十分孝顺。

  春节前,响水县政府、文明办、残联相继来家里慰问,对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是雪中送炭。杨兰俊坚信,有了政府的关爱,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小叔病情会逐渐好转,自家的生活也会一天一天好起来。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