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李志江)披上国旗,冲上奖台,接过奖牌……在法国里昂举行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来自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的王子桐在餐厅服务项目中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取得历史最佳成绩。
这份荣耀,是新时代技工教育的写照,是教练团队不懈努力的结晶,也是学校优质教学成果的缩影。近年来,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坚持“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发展战略,强化“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技能大赛等各项工作中捷报频传,开创了“世赛有基地、国赛摘桂冠、省赛夺第一”的新格局。
“为国争光的感觉真好”
从精致的餐厅布置到创意的饮品调制再到贴心的服务,在持续四天的紧张激烈的赛场角逐中,王子桐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卓越的服务,赢得了各国评委和观众的高度赞赏,让中国服务闪耀世界舞台。捧起这枚来之不易的奖牌时,王子桐心中升腾起自豪感,“为国争光的感觉真好。”
台上的精彩绽放是台下无数次刻苦练习的铺垫。餐厅服务项目有个模块叫做自创有酒精咖啡,选手需要在60种原料中,选取、调配出一款好喝而又有特点的饮品,来表达自己创意饮品的理念。60种原料互相搭配形成的组合是成千上万种,1毫升原料的差别,风味都会出现变化。王子桐及其教练团队一点一点地实验,一滴一滴地增加,只为了呈现最完美的风味。王子桐至今仍然记得教练的教导:“做一杯是这个准确度,做一千杯、一万杯还是这个结果,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正是凭着这股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这位18岁的姑娘一路过关斩将,从省赛、国赛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餐厅服务项目中国队的唯一代表,走向国际赛场。获奖那一刻,泪水与笑容交织,激动万分。
教练团队在观众席上同样沸腾,热泪盈眶。王子桐的主教练、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国家队教练、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教师李唐曾许下心愿:“如果我们的学生真的有一天能够在世赛的舞台上获得奖牌,那将是我们对祖国最好的回报!”如今,日复一日的坚持换来梦想成真。
“让更多技能冠军从这里走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学校派出6名选手分别夺得1金1银1铜2个优胜奖;在连续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学校共派出7位教师参赛,全部取得一等奖;学校先后获评建筑石雕项目、数字建筑项目、餐厅服务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徐州技师学院充分意识到竞赛在新产业、新职业、新技术发展的风向指引作用,坚持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强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融”,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与国际标准、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全面接轨。
培养出餐厅项目国赛冠军后,学校率先将大赛成果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构建赛教融合生态体系,推动竞赛标准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有机融合。
“我们将大赛中的优秀案例和项目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大赛成果中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法,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和行业发展动态。”徐州技师学院院长陈新忠介绍,依托大赛成果,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将大赛中的优秀作品进行产业化转化,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更多技能冠军从这里走出。
聚焦世赛国赛,学校启动“技能大赛三年提升工程”,创建了大赛俱乐部制度,将技能大赛成果惠及更多师生,引领师生享受技能之美、技能之乐,打造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国赛餐厅服务项目金牌选手陈延,国赛物联网安装调试项目铜牌选手刘慧、刘家成,国赛数字建造项目优胜奖获得者徐衡,这些夺得大赛奖牌的选手,如今作为高技能人才引进留校任教,从参赛选手转型为幕后指导者和技能传承者,一批批技能人才不断成长,技能竞赛的精神和价值得以延续。
“从校门到厂门的路越走越宽”
技高一筹,能见未来。技能竞赛的一大亮点在于其与现实需求的紧密结合,赛项设置紧跟产业发展方向,技术要求和任务设置,往往源自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备赛过程也是适应岗位需求、提升工作效率的过程。
为了让技能人才从“校门”到“厂门”的路越走越宽,学校立足地方产业需求,坚持“专业建在产业上”,围绕徐州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聚焦智改数转、先进制造业集群,与驻徐规上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专业链“四链”融合,打通技能人才培养培育“快车道”。目前,学校人才培养与本地主导产业匹配度80%,学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
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引企驻校、送教进企、校企联动、企业办学等方式,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工学一体化育人。学校开发工学一体化专业27个,引入企业高管和资深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入学校课堂对各专业课程成果进行评价,实现常设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全覆盖。通过评价方式改革创新,倒逼教学全链条提质,推动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徐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金松表示,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深入探索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加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强化技能人才适应性培养,全力构建赛教融合生态体系,推动世赛标准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为技工教育创新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