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近年来,土地入股,不少从田间地头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走向城市、走向工厂外出务工。村集体整合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降本增效,集体收入不断增加,农户的“钱袋子”也日益鼓了起来。
从经济薄弱到村强民富,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英山村转型发展的背后,是金融机构助力农业质效的不断提升,也是建设银行徐州分行服务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缩影。
英山村是“十三五”时期省定经济薄弱村,以种植传统的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除了种地,村内没有其他支柱产业。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少年轻人怀着“辛苦种地能挣几个钱”的心态离村务工,李东汉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渐渐地,留在村里的老人也无心耕作,靠种地维系生活的散户越来越少,村里的“家底”也越来越薄。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要找到破题的题眼。2021年,铜山区开始在全区经济薄弱村推行“党建+股田制”富民强村模式。“支部牵头、集体领办、群众参与、合作经营、按股分红”,得益于这种土地经营模式,有不少村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可以外出务工增收。取而代之的是插秧机、播种机、无人机等机械、科技农具开进田间地头,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有致富的样板在前,英山村积极推行“党建+股田制”的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越来越多从土地上解放出的壮劳力进入城镇工作,留在村里的闲散劳动力也被吸纳到合作社务工。用心经营下,英山村经营性收入也由2016年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百余万元。村集体的“家底”越来越厚,修路、装路灯、买农机、拓生产……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生活也更充实了。
然而,随着“党建+股田制”的持续推进,集体经济遇到了新的难题。“每年10月要预付地租,但钱要等粮食卖出去才能收回来。”中间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差导致资金紧张,这让李东汉犯了难。“一亩地要1000元的地租,如果想扩大面积,一次要预付的钱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建设银行铜山支行了解到铜山区“党建+股田制”发展的难处,随即组成工作专班,针对“党建+股田制”在推广中遇到的资金难题“把脉开方”。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铜山支行把汇总整理出来的“党建+股田制”相关信息第一时间上报省分行。
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建行工作人员发现诸多合作社还存在经营利润空间低、无力承担较高利息费用的困扰。为此,他们又多次走访铜山区农业农村局和区财政局,最终成功争取到财政贴息政策。
2023年8月末,建行“苏农云贷股田贷”这一产品成功推出。在农担公司免除融资担保费用的基础上,铜山区政府再补贴50%的利息,以此保障该类土地股份合作社正常经营周转。三方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了“党建+股田制”客群的融资需求。随着“股田贷”产品的进一步推广,目前铜山区89个村的资金难题得到进一步缓解,英山村也借助金融力量实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