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喜
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双向开放高地……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棋盘”上,徐州的加速崛起对促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落实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制造强市、农业强市、文化强市、主城区经济发展、未来产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教育医疗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高水平双向开放高地等11项重大事项行动方案。旨在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更好地承担起拓展江苏发展纵深的功能,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
加快建设区域经济中心
增强产业支撑
锚定“十四五”迈入万亿级城市目标,今年我市持续推进制造强市建设,聚焦强链补链延链,持续提升“343”创新产业集群量级,积极构建“5+X”未来产业体系,为全省经济发展贡献更多优质增量。
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实施方案提出,要重点开展产业能级跃升行动、创新引领突破行动、企业培育筑基行动、数实融合提速行动、发展空间拓展行动,以及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到2030年,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徐州制造业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大幅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程机械之都。
农业强市实施方案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发力点和突破口,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蜕变升级中,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各美其美、农民市民共同富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主城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计划通过加快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破解主城区发展中的深层次制约,促进鼓楼、云龙、泉山(港务区)三个主城区在更广范围更深领域实现创新突破、跨越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支点。
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培育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5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谋划布局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前沿性未来产业。到2025年,“5+X”未来产业体系初现雏形。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作为全国、全省首个发布新型能源体系规划的城市,徐州正在面向未来规划建设打造新型能源体系样板。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编排了总投资2939亿元的163个能源领域重大项目,有利于提升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及首位度,进一步推动徐州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整合,促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区域科创中心
激发创新驱动力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彭城英才计划”,为我市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加快建设区域科创中心明确了“路线图”,细化了“施工图”。
新的一年,我市将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打响“彭聚英才·城就未来”品牌,共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助推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徐州科创圈是省政府重点建设的三大科创圈之一,今年,我市将继续优化整合科创资源聚合力,抢抓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徐州科创圈建设两大布局机遇,把“地方所要”“企业所需”和“高校所能”更好结合起来,积极打造区域科技研发、技术发明、人才培养的重要策源地。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云龙湖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就是位于徐州卧牛山“洞”中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为进一步完善提升平台功能增动力,今年将高水平推进云龙湖实验室建设,做强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细胞治疗药物医疗产业创新中心、泛半导体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全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为系统营造创新生态添活力,我市将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好“拨投结合”机制,深入实施“彭城英才计划20条”,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孵化、产业化,让创新源泉充分涌动、创新潜力充分释放。
加快建设区域教育文化中心
提升文化软实力
为更好建设区域教育文化中心,我市制定出台了区域教育医疗中心和文化强市建设行动方案。通过实施高等教育培强、职业教育升级、校地融合赋能行动,积极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传承保护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打响“国潮汉风”“快哉徐州”品牌,打造世界级汉文化重要交流窗口和区域精神文明高地。
徐州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如何深挖人文禀赋、做好优势转化文章?新的一年,徐州将全力以赴巩固提升区域教育文化中心地位,努力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教育文化软实力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徐州卫生资源总量居全国地市级前列,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居全省第二位,在淮海经济区首屈一指。“到徐州看病”成为周边城市广大群众的习惯和首选。今年我市卫健系统将加快完善健康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建设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这一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切实发挥好区域医疗中心领头羊作用。
文化强市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特色文化魅力、社会文明程度、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水平,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中展现徐州担当、贡献徐州力量。
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基本建成,文化建设重点领域指标力争进入全省前列,区域文化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涌动,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彭城历史文脉成为显著文化标识,社会现代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强化集聚辐射力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积极打造南京都市圈、淮海经济区、苏锡常都市圈,深入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
立足徐州都市圈建设,我市将加快构建“米”字型高铁枢纽,完善高速公路网,深入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与周边城市共建“1小时通勤圈”,布局建设枢纽经济区,不断提升交通枢纽能级。
徐州如何发展枢纽经济?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行动方案提出,引入枢纽经济新理念、新模式,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和供应链服务体系,优化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打造“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以“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破题“枢纽经济”,以“枢纽经济”赋能“城市能级提升”,形成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物流组织枢纽。
行动方案提出,要打造客货并重的干线铁路网,打通铁路货运“最后一公里”,加快建设一批铁路专用线,积极推进徐州“米”字型高铁枢纽建设;还要建成层次分明的现代公路网,建设通江达海的内河水运网,提升观音国际机场保障能力,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立体交通网。
对标国家物流枢纽,全市则在尽快打造徐州港顺堤河综合物流园、徐州综保区综合物流园、沛县东原港综合物流园、邳州新港综合物流园等8个多式联运型物流枢纽,适度发展临港加工等业态。同时,还在配套打造一批专业物流园区,推进市区专业市场向物流枢纽集聚。
加快建设双向开放高地
提高引领带动力
新的一年,徐州将主动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拓展四向开放通道,健全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争创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着力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链接点城市、江苏东西双向开放门户和区域营商环境高地。
建设高水平双向开放高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今年将重点开展优化双向开放布局、着力推动外贸扩量提质、着力提高双向投资规模、着力完善陆港功能、着力提升平台载体能级、着力扩大对内开放、着力推进制度开放等7个方面27项具体工作任务。
从全球、全国和区域3个层次,行动方案结合徐州自身现状考量,提出了“全力打通对外开放通道、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开放、持续优化全市开放布局”三大开放布局,为建设双向开放高地提供清晰指引。今年还要着力补齐外贸规模质量短板,推动进出口提档升级。积极创新外资利用方式,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合作,推动双向投资再上规模。
今年,我市还将推动徐州陆港型城市功能整体跃升,大力发展“保税+”模式,发挥陆港、空港、邮港优势,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经贸往来通道。
为加速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今年我市持续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影响力,推动徐州深度参与内循环。同时,不断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国际经贸合作、赛事文旅、友城对话等交流活动平台。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今年我市进一步明晰了“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发展定位,将以更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担负起中心城市责任,互利共赢、协同发展。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行稳致远,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