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前三季度徐州经济运行稳步向好
2023-11-16 10:06: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本报记者 王春莹

前三季度,徐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2%,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1.2%……

数据无声,发展有痕。一个个强劲跳动的数据汇成了一条“平开、中高、后稳”的经济运行曲线图,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拼经济、扩需求、稳增长,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稳步向好的态势。那么,前三季度徐州经济运行7.0%增速背后有哪些动能支撑?又呈现出怎样的活力和韧性?

消费提质扩容 新活力“焕发”

自今年五一假期开始,多元消费“点燃”假日经济活力,徐州旅游“火出了圈”。

携程发布《2023年五一出游数据报告》显示,徐州凭借超强周边吸引力,荣登五一最强周边游“吸金力”前十名榜单。今年6月、7月、8月三个月徐州全市游客接待量2330.74万人次,占去年全年旅游人数的69.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4.35亿元,约占去年全年旅游收入的70.48%。

云龙湖、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等地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赏国风热潮,打卡古色古香的商品集市……新业态、新场景、新亮点带动消费需求加速释放,消费热度不断上涨。

以“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为原则,全市发放多轮文旅消费券,累计上百万元,覆盖主城区及各县(市、区),百余家文化企业参与了打折优惠。

“1—9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9%、居全省第二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9%。生活性服务业恢复快于生产性服务业,受文旅经济强势复苏带动,文体娱乐、居民服务业分别增长66.6%、43.6%。”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强大内循环,基础在内需。扩大内需被视为提振经济的重中之重。如何支持扩大消费,更好激发内需?

满足老百姓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的消费需求,是促进内需扩大和内循环顺畅的关键所在。

早在2022年3月,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打造南京、苏州、徐州、无锡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扬州等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今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徐州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商圈”集聚效应,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机遇层层叠加,新动能活跃,徐州全面推动消费升级,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淮海新消费”系列主题促消费活动在我市如火如荼进行中,各项利好政策相继出台,有力拉动了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向好。

市商务局监测数据显示,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全市63家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5.9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22%。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数据显示,十一假期期间徐州共接待游客675万人次,同比增长194.2%;实现旅游总收入91.26亿元,同比增长229.82%。

营造消费新场景、创新消费新业态、培育消费新模式,激发了消费市场一波又一波活力。

提升产业质效 新动能“活跃”

位于徐州经开区的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内,拥有国内、国际首个“碳足迹身份证”的颗粒硅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4.6万吨颗粒硅产能建设马不停蹄,10万吨颗粒硅产能今年将全部释放。

在长城汽车(邳州)核心零部件基地蜂巢易创项目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仔细察看机器各项参数,确保各项生产指标运转正常。该项目于去年2月19日签约,目前,改造完毕的14万平方米联合厂房已投入使用。

产业强,城市才能更强。产业质效是产业运行中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与资源投入之间的比值,反映了产业运行效率和绩效水平。

牵紧“牛鼻子”,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呈现“投入稳定、逐月提量、支撑有力”的良好态势。省级重大项目稳步推进,20个年度实施项目累计完成有效投资261亿元(预计,下同),完成年度预期的77%,较去年同期提高 27.2个百分点。

“链”上新动能,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2%,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1.2%。规上工业“343”创新产业集群整体运行稳健、累计产值增长3.4%,绿色低碳能源、安全应急、数字经济核心、精品钢材、高端纺织等5个产业的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对于目前经济平稳运行尤为关键。今年以来,徐州创新开展“一把手”招商、揭榜招商等有效方式,密集派出招商团奔向全国、撒向全球。

前三季度,全市共实现签约注册项目308个、协议投资总额2136.9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7%,超序时2个百分点。招商引资高位推进、活力尽显,数据背后所反映出的积极态势令人振奋。

从长三角到粤港澳,从京津冀到环渤海,从韩国、日本到欧洲多国……招商足迹遍布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创新要素最活跃、最前沿地区,靶向对接、共谋发展,不断拓宽“朋友圈”。

“今年是徐州的‘招大引强突破年’,我们将进一步组织好系列招商活动,开展小分队进馆招商,力邀一批头部企业来徐投资,让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创新创业宝地’。”徐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强化创新驱动

新引擎“涌现”

11月14日,全市三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观摩点评会,位于泉山区(港务区)、鼓楼区、云龙区的多个重大产业项目,涵盖数字经济、半导体、医药健康,以及都市工业智能制造等领域。

透过这些“坐标点”,我们看到了一批重点项目撑起了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点燃了创新“引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生产效率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核心要义。

重点产业“强链”,创新生态“建圈”。卧牛山下,不断“掘进”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已初具雏形;仰望星空,国内首颗矿用遥感卫星“矿大南湖号”成功发射升空;放眼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创园区正“拔节生长”,以创新引领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

“目前我国在深地领域研究处于国际第一梯队,建设好、用好深地科研平台,扩大领先优势,我们责无旁贷。”谈起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建设使命,该实验室战略规划部部长王勃说。

大平台对产业推进的作用不言而喻。徐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打造“1+3+100”科研平台体系,建成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徐工集团整合平台资源,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打造创新发展增长极。

今年7月,在距离徐州近800公里的太原,我国第一颗矿业专用卫星“矿大南湖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矿大南湖号”的诞生并非“一家之功”。“产业+学校+科研机构”“高效配置+能力协同+利益共享”,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角色和优势在这颗星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构建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圈、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

在重大科技战略、科创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同向发力,徐州加快建设“徐州科创圈”,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一批批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一个个平台载体前进脚步不息,让创新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血脉,向科技借力、向创新求解。

“我们将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主攻领域,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着力提升创新链和产业链匹配度,推动产业高端发展。”市科技局局长鲍斌表示,要加强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重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落地,为建设区域科创中心不断提供源泉动力。

拉满弓、绷紧弦,徐州抢抓多重叠加机遇,“托”起7.0%增速,铆足干劲加速跑,冲刺全年总目标。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