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省政府工作报告闪耀着众多“徐州元素”
2023-01-16 09:46: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勠力同心再出发,砥砺奋进开新局。1月15日上午,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江苏大会堂隆重开幕。省长许昆林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新鲜滚烫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成绩单、是任务书、是动员令,清晰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宏伟蓝图,其中闪耀着众多“徐州元素”。

徐连、盐通、宁淮等铁路相继开工建设,高铁运营里程达2212公里,居全国前列;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并实施;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这些浓墨重彩的表述,正是对徐州工作的大力肯定。

寻踪觅迹,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徐州元素”,展现了怎样的“徐州形象”,又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了哪些“徐州贡献”?让我们一起来看。

江苏“成绩单”

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多措并举促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徐州贡献:

去年,徐州市注重高效统筹,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战疫情稳经济齐抓并进。

制定出台的“徐政46条”“徐政办69条”“稳工业33条”等一系列惠企政策,充分用好缓、免、减、退、返、补等一套“组合拳”,靶向施策、精准“滴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按下了助企纾困“快进键”。

“稳”的基础在巩固,“进”的动能在积蓄。去年,徐州市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科学谋划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构建和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条条纾困助企举措纷至沓来、一项项规划蓝图掷地有声。稳经济大盘政策效果显现:徐州主要经济指标逆势而进,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4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咬定目标、鼓足干劲、蹄疾步稳,全市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报告中的“我”:

江苏华源石油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瑞敏:

作为实体经济的参与者,从一揽子助企纾困、减税降费的政策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徐州对于企业的重视,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这让我们备受鼓舞,干劲十足。在政策红利下,我们将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致力于节水效果最大化,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农业融合发展展现担当。

江苏“成绩单”

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2022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89.1,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以上,均居全国第一。

■徐州贡献:

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徐州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企业众多。去年,徐州市牢固树立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导向,谋划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聚力打造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3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4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3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形成新的增长引擎。

为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徐州市5个牵头部门全部成立了工作专班,编制了10个集群发展行动计划,绘制了一批产业链条图、招商热力图以及重点企业表、创新平台表等清单图表,建立了“343”集群的企业库、项目库等动态监测体系,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徐转移转化,使产业强市建设的步履更加坚定。

■报告中的“我”:

徐州华恒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新生:

在徐州制造业“智改数转”的浪潮下,我们完成了“徐州华恒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改造项目,建成“智能化焊接示范区”,这是徐州高位谋划、全市布局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成果体现。在全市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的浓厚氛围下,我们将做强做精主责主业,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将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融合,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徐州产业升级作出应有贡献。

江苏“成绩单”

物联网、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10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

■徐州贡献:

徐州有着“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称号,是国家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示范基地(五星级)、机械工业引领高质量创新发展产业集聚区。2022年,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州跃居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3位。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徐工集团已连续两年进入全球前三,徐工集团已发展成为千亿级跨国公司,连续33年领跑全国工程机械行业。

一直以来,徐州坚定不移将工程机械产业作为“一号产业”全力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巩固提升工程机械之都地位。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正在谋划这一徐州支柱产业的新发展,把工程机械元素有机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着力推动工程机械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持续擦亮“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名片,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大潮中抢占发展制高点。

■报告中的“我”:

市工信局制造业推进处处长 刘奔:

徐州市将进一步放大徐州工程机械的品牌价值,聚焦重点企业,推动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聚焦重点领域,努力攻关核心零部件和“卡脖子”技术;聚焦重点区域,立足徐州,放眼全国、全球,鼓励企业顺着市场、资源大胆走出去,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并充分发挥徐州高校较多、创新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江苏“成绩单”

“1+3”重点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规划,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并实施。

■徐州贡献:

一直以来,徐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推进高铁、机场扩建、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首创潘安湖四位一体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实施积水点治理、办民生实事……在产业、生态、城市和社会转型中,以创新为轴,破解了一批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难题。

去年7月,徐州获批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徐州制定《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4年)》《徐州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22—2030年)》等规划,精心擘画可持续发展“行动路线图”,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江苏经验、作出徐州贡献。

■报告中的“我”:

徐州市科技局副局长 季小超 :

徐州将坚持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为导向,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破解可持续发展关键瓶颈问题,加快实现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转型发展,为我国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现实样本和徐州经验。

江苏“成绩单”

扬子江城市群、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徐州贡献:

2017年6月,国务院首次明确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省委、省政府也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独立板块纳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并明确徐州在“产业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大中心建设上持续发力。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六个一体化”,主动对接、积极融入长三角,全力以赴推动国家战略在徐州市落地落实,全面提升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整体发展能级,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

徐州商圈吸纳跨省消费量占中心商圈总量的三成;以徐医附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资源惠及周边4000万人;徐州与宿州、淮北、商丘、菏泽、枣庄、连云港、宿迁7市住房公积金贷款互认互贷……如今,一个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产业协同协作,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其他领域交流合作逐渐加深的淮海经济区,正在向我们走来。

■报告中的“我”:

徐医附院党委书记 王人颢: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围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区域医联体建设、优化医疗诊疗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到徐州看病”日益成为区域广大群众就医首选。去年底,徐医附院联合淮海经济区23家三级甲等医院,共同成立淮海经济区现代医院管理联盟,希望能搭建区域公立医院交流平台,在健康江苏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苏“成绩单”

徐连、盐通、宁淮、南沿江、北沿江、沪苏湖、通苏嘉甬等铁路相继开工建设,高铁运营里程达2212公里、居全国前列,“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

■徐州贡献:

作为全国的重要枢纽及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交通运输一直是徐州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拓展大通道、做强大枢纽”,徐州系统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以徐州为中心的放射状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支撑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徐连高铁是江苏“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三纵四横”高铁网成型的最后一笔,通车后全省铁路正式形成“北接陇海、南跨沪宁、西联京沪、东启江海”的崭新格局。同时,徐连高铁与连盐铁路、徐宿淮盐铁路、连淮铁路共同构建起苏北地区内部“铁三角”高铁网,形成高效便捷、内联外通的高铁路网,在新征程上,将为苏北五市带来全新机遇、提供坚实支撑、注入强劲动力。争取在“十四五”时期,徐州规划并建成合新高铁、徐菏铁路以及徐枣城际铁路,实现徐州“米”字形高铁网络总目标。

■报告中的“我”:

徐州市民 李潇:

我的女朋友在连云港工作,以前每周坐火车去看她,都要花近3个小时;现在两座城市通了高铁,只要1个小时就能到达连云港,大大拉近了我们之间的时空距离。近些年,徐州高铁通往的城市越来越多,地铁线路接连开通,高架桥、快速路让驾车出行更顺畅,我们不仅是徐州交通巨变的见证者,更是最大的受益者。

江苏“成绩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江苏底色更加鲜明、更加可观可感。

■徐州贡献:

过去一年,徐州注重协调发展,美丽徐州建设再展新貌,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123项生态修复工程有序推进,治理采石宕口6360亩、采煤沉陷区1.9万亩;高标准建成美丽幸福河湖230条、农村生态河道1000公里,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第一……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离不开徐州持续深化源头治理、优化治理体系的努力。去年,徐州全面开展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治理等六大项30条举措,累计建成投运“绿岛”项目12个,服务覆盖企业7000余家;创新实行“1+7”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体系,出台我省首个生态环境立法协作项目——《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

牢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徐州一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进生态强市建设,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报告中的“我”:

奎河综合整治工程一线工人 李胜杰: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这让从事奎河治理的我有着切身体会。2020年10月,我和工友们刚到奎河时,这里还是一条居民口中的“臭水沟”,现在已经变得水清、岸绿、景美。如今,奎河综合整治工程(苏堤路—袁桥闸)施工正在进行收尾工程,我们将继续奋战,将奎河打造成人民群众的清水河、景观河、幸福河。

江苏“成绩单”

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聚焦民生“七有”目标,扎实推进民生实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徐州贡献:

徐州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遗余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项项民生工程有序推进,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花,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增添了厚重底色。

去年,徐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有限财力用到保障民生的刀刃上,52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今年市两会期间,徐州市首次在市级层面通过票决方式产生了12大类40项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构建起“群众提、人大决、政府办、代表评”机制,力争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做好援企稳岗帮扶,建立重大项目带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自主创业2.8万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各7万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扩容提升,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2所……

按照市政府工作报告勾勒的美好民生蓝图,徐州市将紧紧抓住群众衣食住行之难、生老病死之需、安危冷暖之急,进一步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公平惠及群众。

■报告中的“我”:

云龙区莲花小区居民 何桂英:

以前,只要下暴雨,院子里积水就有半米多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去年夏天,按照市里要求,莲花井巷和劳动巷先后开始进行积水点治理,如果今年院子里不再积水,我这个安了20多年的“门嵌子”就能拆了!

记者 欣闻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