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挺起徐州现代化发展“硬脊梁”
2022-12-14 10:54: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本报记者 唐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12月8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建设创新引领、产业高端的现代化强市。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柱。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市委书记宋乐伟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谈到“现代化产业体系”。他强调,徐州市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力建设产业强市,打造以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等为主导的创新产业集群,建立“链主企业+创新平台+要素支撑+工作专班”的推进机制,加快建设产业梯度清晰、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徐州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体系整体质量和效率,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大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8分钟就能生产出一台小型挖掘机、全球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实现“173吨”极限吊装、打造国内首个数字城市综合型二级节点、新增两个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凤鸣集团的270万吨聚酯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在新沂即将投产……行走在彭城大地,繁忙的生产景象折射着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徐州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聚力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徐州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聚力打造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3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4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3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建立梯度清晰、竞争优势突出的“343”创新产业集群体系,经济加快转型,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迎来发展的舞台。2012年徐州实现工业增加值1645.08亿元,到了2021年已经增加至2783.94亿元。

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也是推进徐州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又一关键增量。优选26家专业机构,建立1608家企业项目培育库,开展免费诊断服务;新增省级星级上云企业187家,总数超1000家,全市上云上平台企业突破10000家。

一路走来,徐州制造业稳扎稳打,持续放大区域产业优势,聚力技术创新、寻求产业突破,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为新兴产业发展拓宽新通道。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高端化主方向,聚焦智能化主攻点,实施品牌化主战略,推动服务化主延伸,突出集约化主基调,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产业强市强基蓄势赋能。”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

傍晚,华灯初上。各大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区逐渐热闹起来。就餐、购物、健身、休闲……霓虹斑斓之下,络绎不绝的市民用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唤醒城市,勾勒出现代服务业欣欣向荣的姿态。

徐州,承接东西、沟通南北,北国锁钥、淮海中心,交通便利,商贸物流发达,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加之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也是区域消费链条上的关键枢纽,商业辐射半径由2015年的100公里扩展至150公里,力争到2025年,徐州区域商贸中心首位度从1.36提高到1.8,商业辐射半径达到200公里以上。

今年以来,徐州出台一系列支持促进消费的政策,以更加开阔的思路“解题”,释放市民消费热情,促进消费扩量升级。7月,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实施方案》,提出围绕保市场主体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确保各项政策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推进“淮海新消费”惠民促商等活动;支持发展夜间经济,鼓励实施消费包容的城市管理等共计20条促消费具体举措。

消费市场中蕴藏着无限机遇,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逐步回升,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发展基础扎实、优势明显。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17年的3121.4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998.08亿元,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9.3%,对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18.0%,打开了徐州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窗口”。

依托国际陆港大通道和铁路货场、顺堤河作业区等枢纽场站,徐州做大做强中欧班列、内河集装箱,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临港制造等现代物流产业,形成陆港枢纽经济的新增长点。探索推进以“淮海国际港务区、高铁生态商务区、现代航空经济示范区”三大枢纽板块为主的功能城镇布局,引导“枢纽+”产业集聚发展。

11月12日下午,问道资本、助力彭城——2022徐州市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国股转系统、北京证券交易所徐州服务基地揭牌仪式在徐举行。

围绕打造“淮海新中心、城市新地标”的定位,徐州全力推进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必将成为各类金融机构的汇聚地、打造区域金融高地的强支点。

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形式多样的园林园艺、高新科技农机产品……11月25日,在2022徐州·淮海经济区品牌农产品展销会暨园林园艺展开幕式上,组委会发布了“农香徐来”徐州农产品市域公用品牌,助力徐州农产品走向千家万户。

徐州拥有913万亩耕地面积,是全国五大蔬菜产区之一,乡村人口、农业从业人员分别达312.2万人、178.9万人,均居全省第一位。

作为农业大市,徐州稳产保供基础不断夯实。以占全省1/8的耕地产出了约占全省1/7的粮食、1/5的生猪、1/3的蔬菜和1/3的水果,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3.3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粮食产量连续3年突破百亿斤大关,成为全国21个粮食产量过百亿斤城市之一。2021年徐州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在邳州,亚洲最大的肉鸡生产线全速运转;在贾汪,宽体钢架温室大棚里四季如春;在铜山,棠张蔬菜基地、单集生猪基地……202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297.36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实现农业增加值783.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9家、83家和249家。

“乘着党的二十大东风,我们要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理念上展现更大作为。”市委农办综合处副处长张立贵表示。

去年,张集镇店东村种植大户李浩拿出了二三十亩地试种稻鸭米、稻虾米,利用生态种养实现增收,稻米每公斤的价格卖到了24元,再加上鸭子和龙虾的收入,这二三十亩地的收入比普通地高一倍。“今年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李浩笑着说。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数字中可窥知一二。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9.1:43.6:47.3优化调整为2021年的9.2:41.6:49.3。制造业走向高质量,服务业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农业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徐州正在以强产业挺起现代化建设“硬脊梁”。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