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桥梁检测“卡脖子”难题摘得国家科技大奖、填补国内空白的鑫华半导体电子级晶硅实现量产……从高端装备到精密芯片,从工程机械到新能源汽车,徐州制造业一路走来,稳扎稳打,厚积薄发。
但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兴起,叠加国外复杂形势,当今制造业面临着更高的挑战。产业升级不进则退,如何守住制造业的优势不褪色?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就是徐州的答案。
“智”以聚能
传统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成本快速增长、库存居高不下、生产方式落后、产业附加值低、产能转移加速。
新的动能在哪里?答案或许藏在工厂里。
江苏吉麦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是淮海经济区唯一一家拥有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资质的企业。
“造车新趋势更多地强调用户思维、用户体验,唯有走智改数转之路,才能求得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江苏吉麦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志培说。
“物料拉动依靠人工搬运、生产计划编排不灵活、机器人无法柔性切换程序……”公司生产线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这些问题,公司引入了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现焊、涂机器人能够根据车型柔性化切换程序、WBS\PBS缓存区智能编组、关键运行参数实时采集分析、主要部件可以实现AGV自动送料。”
按照《徐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徐州将重点打造龙头骨干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灯塔工厂、未来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全连接工厂,形成全产业链、全制造流程、全生命周期管控的标杆示范;发展共享工厂、协同制造、柔性生产、众包众创、集采集销等新模式,支持企业研发智能制造设备。
在江苏维尤纳特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厂房里一派繁忙景象。生产线上,从原材料投放到产品包装输送无需人力,都由机器来完成,实现了全面自动化。为了减少包装出错率,保障产品合格率,公司又引进全自动包装机生产线,由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保障了产品的包装重量。
江苏维尤纳特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细细地算了一笔账:公司项目进行智能化改造后,销售收入增加了14.3%、主营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了17个百分点、服务客户数量增加90.9%。
制造业成本居高不下,治本之策应是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智能化改造,把原本由人工操控的危险、繁复、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交给机器,能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企业成本,提高效率。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了我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快速发展。
智能是工业发展的关键“因子”。徐州市传统主导产业具备相对领先的产业链优势,且基本完成了布局优化调整,正处在结构化升级的节点,可以大幅度拉动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步伐。截至2021年,徐州累计获评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70家,居苏北第一。
“数”以造势
打造产业腾飞之势、企业发展之势,都离不开“数字化转型”。当数字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时,发展数字经济已经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
徐州“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于10%。这是基于数字经济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的时代背景和徐州市数字经济潜力十足的现实条件所提出的目标。
在《2021中国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白皮书》中,徐州荣登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并获评数字经济发展二线城市。徐州拥有徐工汉云、赛摩协同制造、徐工电商、乐筑科技等一批本地化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了“产业+企业+平台+人才+载体+金融”的人工智能产业服务体系,压实了基础设施建设。
数据富矿,如何充分挖掘,达到为产业服务的目的呢?
万丈高塔起于平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截至2021年底,全市5G基站总数达8972个人,城域网出口带宽达9000G。徐州将“聚焦数字化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2022年,徐州将加快5G网络、光纤网络、新型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容城域网出口宽带,年内新增5G基站3000个以上。
为了让5G、大数据、云计算与“智”相关的技术飞入寻常企业,徐州市大力推动制造企业“上云、上平台、上链”,推广应用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就在前不久,江苏省2022年度第一批三、四星级上云企业名单公示结束,徐州市新增省三星级、四星级上云企业182家。
徐州鼓励和支持华为云计算、智慧徐州云中心等各类云平台服务商对标推进企业上云。
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具有明显技术特点的制造业企业,其生产一大痛点就是不能实时掌握生产进度。而数字化转型从基础数据、销售、采购、生产、库存、财务、决策分析等形成闭环式管理,实现生产业务一体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江苏子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新型建筑环保材料的公司。为了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公司对新型建筑环保材料进行产业数字化转型。在生产中,公司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测。在管理中,公司使用终端设备具有5G定位和数据传输功能,能够对物资库存与生产计划进行实时监控,实现生产协同发展。在质量监管上,仅需在系统内即可完成有关质量报告以及数据记录工作。生产效率较传统生产模式提高约70%,同等岗位用工人数减少60%。
许多企业存在这一疑虑:企业数字化转型后,人员要增加多少?流程会不会更加复杂?会不会水土不服?
基于此,徐州市工信局提出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化转型,支持“链主”企业推行数字化交付,带动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作和精准对接。
徐州紧盯数字“新富矿”,加速从“挖煤炭”到“挖数据”转变,加速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变”以进阶
无论是“智能化改造”还是“数字化转型”,都体现了制造业不拘泥守旧的决心。
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谢德荪在《重新定义创新: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智造之道》一书中提出,企业发展战略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从每个战役中不断建立和提炼特殊且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资源和能力。
企业尚是如此,制造业产业更是需要与时俱进。
徐州不仅出台了《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又将“智改数转”行动计划从中单列出来,提出了《徐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下称《行动计划》),既有引领性目标又有具体路径,全市“智改数转”行动指明了方向,锚定了坐标系。
跨过制造业的“行业瓶颈”,破解企业成本与效率失衡的 “魔咒”,《行动计划》提出未来三年,全市以“一企一策”扶持龙头骨干企业打造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一行一策”推动中小型制造企业“上云、上链、上平台”,“一园一策”推动产业园、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加快数字化转型,“一链一策”推动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数字化升级。
“智改数转”让企业更“效率”,制造工厂更“聪明”,经济更“高质量”。
目前,江苏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30%。今年一季度,全省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25亿元,同比增长20.5%。
苏州高新区,一个“无人车间”里仅有两名工人,生产效率却比之前提升了3倍。
浙江一家电器公司的无人工厂里,订单量创下新高,但产线上空无一人。坐在办公室,点击操作面板,数字化大屏上,生产进度、交货时间一清二楚。
未来,公司积累自身经验,自主研发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是智能制造的又一次飞跃。
这就是“智改数转”的魅力。新气象正在孕育,智能化和数字化将成为工业的两翼。
到2024年,徐州市将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企业总数突破5000家,打造5G+工业互联网场景化应用示范项目100个,突破工业互联网领域关键技术10项以上,引进培育100家以上制造业“智改数转”服务商,培育特色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链协作平台10家以上。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徐州制造业将出现蝶变。“智改数转”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巨大。
记者 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