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皆春处处景
云龙把街头绿地打造成“城市客厅”
居民在老龙潭公园(一期)健身休闲。 记者 许晨 摄
记者 李姗 宋新
这几天天气晴好,徐州云龙区处处花红柳绿、姹紫嫣红。市民们在有序复工复产复学的路途中,感受春光。
“绿化是群众乐享、共享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定要抢抓当前绿化的有利时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见缝插绿、立体增绿。”4月18日,云龙区委书记朱明泉在调研辖区老龙潭公园、黄山公园、东方锦城休闲公园等处和街头绿地绿化时强调,现在全区的绿化工程已经复工,要在设计施工中坚持以人为本,在注重生态功能的同时,着力完善服务于民的功能,增加休憩、健身等基础设施,把街头绿地打造成居民的休闲场所、“城市客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见缝插绿
让居民乐享生活之美
在云苑路和民富路交叉口东南角,有一处新建成的花园绿地。该绿地不仅有翠绿的草坪、绽放的花朵,还有栩栩如生的熊猫景观造型。“熊猫造型的植物雕塑,让人感觉可爱极了。吃完午饭带孩子来这遛弯,就像逛自家花园一样,心情特别舒畅。”家住橡树湾的魏女士欣喜地说。
璟悦小区西侧的老龙潭公园(一期)绿树繁花,春色正浓。记者在健身器材区看到正在锻炼的居民张阿姨。“因为疫情,公园里的人少了,平时的人可多了,大家都喜欢来这散步、锻炼身体。”张阿姨对老龙潭口袋公园(二期)期待满满,“二期建成后,两个公园连起来,我们的居住环境会越来越好!”
“老龙潭公园(一期)占地面积约9600平方米,我们根据居民需求,将其打造成一处集党建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公园。”云龙区城管局局长张振海介绍,老龙潭口袋公园(二期)计划在璟悦小区的南侧空地修建,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将以传承运河文化、重温城市记忆、点亮城市生活为主题,打造老房亭河北岸最具魅力的口袋公园。
黄山公园里,登山步道、观景平台、健身设施、人工瀑布……按照“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的黄山公园总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设计建设尽可能保留山体原貌,增加植被,是云龙区结合周边用地性质及服务人群特点打造的全龄段休闲公园。“我在黄山垄住了20多年了,这里生活很便利,就是缺少个漂亮的公园。没想到,原来这么荒芜的小山竟然可以改造得这么好!”在亭子里惬意看书的郭师傅很是满意。
“公园使小区北侧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美化了周边环境,还拓展了居民的绿色休闲空间。”正在公园里散步的李女士徜徉在东方锦城休闲公园,约6600平方米的公园里,银杏、海棠、樱花、紫薇等树木错落其中,廊架、雕塑融于景中,“景色怡人,住在这里真是太舒心了。”
提升颜值
扮靓“外在美”提升“内涵美”
近年来,云龙区用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扮靓“外在美”,提升“内涵美”,刷新了内外兼修的云龙颜值,不断提高全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云龙区逐步向废弃地、畸零地等空间渗透拓展,做到应绿尽绿。与此同时,持续提升公园绿地覆盖和开放水平,大力实施“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完善工程,加快街头游园、口袋公园等小微绿地建设,注重公园绿地的功能性和特色性,因地制宜拓展惠民功能,完善无障碍设施、全龄友好设施建设,实现居民出门5分钟至10分钟即有一片可休憩、可游玩、可健身的绿色共享空间,不断让公园绿地融入市民生活,给广大群众增加可观赏、可停留、可休憩的绿色公共空间。
仅去年,云龙区就有黄山公园等11处园林绿地敞园开放,建成“三化”精品点位10处,见缝插绿、立体增绿6万余株。今年以来,云龙区按照绿化、美化、文化“三化”工程要求,本着应栽尽栽、应绿尽绿的原则,在老城区主次干道、街头巷尾、小区学校开展“见缝插绿、立体增绿”工作。截至目前,共建成10处“三化”精品点位,新增立体绿化面积2.6万平方米,共栽植藤本月季、木香等攀援植物约8万株。
下一步,云龙区将持续抓好“三化”工程,重点抓好老龙潭口袋公园二期、民富园口袋公园等“两重一实”项目建设,力争打造“繁花似锦、满城飘香”的生态宜居环境,不断丰富城市层次,提升绿化水平,努力建设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有机融合的美丽云龙,让云龙美得更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擦亮“楚韵汉风、山水云龙”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