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30日徐州讯 眼下,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正是麦田施肥化除的关键时期。本应是农户最忙的时候,然而铜山区金满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李成礼却忙而不乱,放眼望去,2架植保无人机依次起飞,伴随着螺旋桨的转动声,无人机从麦田上方轻轻掠过,按照既定路线均匀地喷洒着药水。
李成礼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证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他自己也慢慢从一个种植几亩地的“庄稼汉”变成了管理880亩土地的“新农人”,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现如今,他成立的铜山区金满家庭农场,年均净收入达到48万元,带动周边35名村民就业。
“当初真的什么都不会,后来也是一点点地学习,政府给我的农场提供了技术指导、农业贷款等一系列帮助,让我渡过了难关,重拾种粮的信心。”李成礼说。
多年以来,利国镇安排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他的农场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分析解决问题,协调银行发放优惠农业贷款,让他扭亏为盈。区农业农村局和水利局的协助他实施了旱改水项目,年年受淹的土地现如今成了水稻连年丰收的沃土。尤其是最近两年,镇政府与市农科院合作,引导农户种植小麦良种,这让李成礼看到了小麦种植的前景,也看到了“钱景”。在镇领导的支持协调下,李成礼和市农科院签订了繁育小麦良种“徐麦35”的协议,市农科院为李成礼提供原种、繁育技术、保价回购的服务。
现在,李成礼的农场繁育小麦良种产生的价值比生产商品粮每亩增收150-200元,在全部种植后,年增收13-16万元。国家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以及政府的指导帮助,给了李成礼的粮食种植事业最大的底气和支撑,让他更加坚定了做一名“新农人”的决心。
走进他家的农机仓库,植保无人机、大型拖拉机、激光平地仪、自走式喷药机、整地机、筑埂机、灌溉机械等大大小小的农机器具应有尽有。购置这些“家当”,李成礼花了150多万元,同时,在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李成礼建起了1800平方米的仓储烘干大棚,看似增加了投入,其实是降低了成本。“以前三五个人几天才能干完,现在依靠植保无人机,整个农场我一个人一天就能完成整个农场的洒药工作,省了一大笔钱!”李成礼一边认真地算着经济账,一边乐呵呵地介绍道。得益于这些“铁劳力”,李成礼的农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即使是最忙的双抢时节,仅靠几个人就能把880亩地打理得井井有条,收成也越来越好。
农业需要机械,更需要科技。李成礼订阅关注了很多农业方面的公众号,加入了本地的种植交流微信群,及时掌握三农政策、市场信息和农业实用技术。他还定期邀请区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的专家到他的农场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防病治虫,探讨科学种植技术,无论是整地、种子处理、施肥,还是播种、灌溉、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李成礼都因地制宜,严格按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目前李成礼的农场粮食产量要高于本地平均水平的10%至15%。
俗话说“一家好不如家家好”,李成礼的种植规模扩大了,收成越来越好了,乡亲们看在眼里,纷纷找他“取经”,李成礼带着他们试种新种子、采用新方法,大家一起增产增收,为乡村振兴赋势蓄能。
谈到下一步发展,李成礼有自己的谋划,“我打算将绿色和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完善,用科技驱动发展自己的农场,同时在种植上实现高附加值,带动更多村民增加收入。”(闫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