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倒春寒”该如何应对? 收好这份健康“保护伞”
2022-03-28 11:52:00  来源:都市晨报  
1
听新闻

春意渐浓,暖风拂面好不惬意,可说不定哪天,这风冷不丁儿地就伴着“倒春寒”狰狞起来。俗话说:“可度三九,难熬春寒”。气候突然变冷,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另外关节炎等慢性病患者也会因气候的变化而导致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所以“倒春寒”对年老体弱者、慢性疾病患者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切不可掉以轻心。“倒春寒”该如何应对?哪些人需要格外重视?我们邀请到权威专家: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分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李旭东、徐矿总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佟磊、徐州市中医院呼吸一科主任翟芳芝,为您在这个春天撑起一把健康“保护伞”。

“春捂”应该怎么“捂”

徐州市中医院呼吸一科主任翟芳芝指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醒,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就是说,春令时节,下身应多穿一些。中医养生谚语“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讲的也是关于下体腿脚的保暖。因此,要适当“春捂”,不要过早脱棉衣,并要根据气候变化添减衣物。“‘春捂’讲究‘上薄下厚,重首足’。中医认为,寒多自下而起,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因此要注意下身的保暖。”翟芳芝说。

“秋寒春捂”是老人常讲的一句养生谚语。但是“春捂”到底有什么标准?徐矿总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佟磊指出,气温低于15摄氏度被认为是“春捂”的临界温度。或者对体弱多病的人来说,有两个温度需要密切关注:一是15摄氏度这个临界点。如果日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下,最好不要减衣物。二是日夜温差大于8 摄氏度。初春早晚温差很大,人们要随着气温变化加减衣服,早晚尤其要注意多穿衣。

翟芳芝表示,老年人由于体内产热能力较差,抗病能力下降,循环系统已不像年轻人那样正常,所以最易受到“倒春寒”的影响。头部、手部和脚部是人体最易散热的部位,所以也要重点“捂”。“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不要着急摘掉帽子、手套,脱掉厚袜子,否则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

佟磊强调,有些年轻姑娘,由于爱美,甚至在早春二月,就穿起了夏装,这对健康也十分不利。因为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的刺激较男性更敏感,遭受冷空气侵袭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而久之,则容易引起风湿性关节炎。因此,预防“倒春寒”的威胁,重视保健防病,是早春保健的重点。女性尤其要保护好四肢和腹部,不要着急脱掉毛衣毛裤,以免受风寒侵袭。

但凡事要有节有度,“春捂”也一样,捂得太紧太严也不可取,要以自感不冷、且身上无汗为宜。

“倒春寒”容易诱发心梗

急性心肌梗死,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冬两季发病最多,特别是气温变化大的时候。李旭东提醒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屏气用力、情绪波动,坚持服用抗血小板及调脂药物进行预防。

临床统计显示:凌晨1-3时和早晨6-9时是心血管病好发的“魔鬼时间”。一年中心肌梗死发病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3、4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也就是春季和冬季。目前正逢春季,也是心肌梗死的高发季节。

由于初春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消耗多,容易导致血液黏稠,血流减慢,加速血栓的形成,诱发心梗和脑梗。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对寒冷刺激的敏感性很高,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此外,呼吸道感染诱发肺炎也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冠脉斑块不稳定,成为心梗的重要诱因。

“倒春寒的冷空气是促发心梗的罪魁祸首。昼夜温差悬殊,低气压高湿度,让人体易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致使心脑负荷加重,而引起血压升高、脑部缺血缺氧。气温下降、气压上升、湿度下降时,心肌梗死的病人就会剧增。突然降温让人的血管收缩或痉挛,心肌耗氧指数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使心肌缺氧。另外,寒冷还可以激发冠状动脉痉挛,斑块一旦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就会造成急性心肌梗死;其次,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气温下降容易罹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哮喘等,都会增加心脏负担而诱发冠心病。”李旭东说,“另外,像高血压显著波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等也是心梗发生的重要诱因。”

李旭东特别强调,呵护心脑血管,除了要做好保暖,还得合理用药,控制好血压。如果有胸闷、胸痛或心慌等情况,即使发作时间很短,也要格外重视。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各种保护措施非常重要,在气候急剧变化、气压低时,冠心病患者会感到有明显不适。资料表明,低温、大风、阴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在医生的帮助下适当调整药物,保护心血管。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或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春季需防呼吸道疾病

“倒春寒”天气温度骤降,容易使人体受凉,呼吸道局部温度也随之降低,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直接影响。此时,病毒或细菌极易入侵,原来潜藏在呼吸道的病毒和细菌也会乘机捣乱,引发感冒、肺炎等各种呼吸道疾病。

每个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不一样,有家族史、体质敏感的人会严重一些,特别是老人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复或急性加重。儿童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对“倒春寒”难以适应,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容易患上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

“做好预防是首要任务,注意保暖至关重要。要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保护头、胸、背和足部,避免着凉。体质差者尽量减少出门,出门时最好戴上口罩,夜晚关好门窗,以防风寒侵袭。但也不可整日关门闭户,需适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阳光充足。”翟芳芝说。

翟芳芝给出5个“锦囊”。首先要做好防寒保暖,尤其是暖气停止后夜间温度较低,老人和儿童机体的调节能力较差,适时增减衣物、调节室内温度。二是保持环境清洁、适时通风换气,防止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三是适当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提高呼吸道的自然防御功能,劳逸结合、情志安定、适当运动,提高机体自身抵抗力。四是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慢性疾病者维持用药,尤其是吸入药物、化痰药物不能自行减量或停用。五是用保养肝肺的食疗法,多食柔肝养肺的食品如银耳、荠菜、山药、淡菜等,多喝养血柔肝、益肾润肺的菊花桑椹茶。

早睡眠勤锻炼戒烟酒

“一年之计在于春”,沉醉于春光明媚中的人们,切不可忽视锻炼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经常锻炼,肌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增强,可明显减少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发生。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使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从而保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人精力充沛,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还能减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有益于身心健康。

佟磊指出,锻炼不宜过早。因为早上气温低、雾气重、粉尘多,体质差的老年人最好在下午气温回暖后锻炼。运动项目选择上,最好选择运动量不大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慢跑、爬山、漫步等。一旦长期过度疲劳工作,或者长期熬夜,最好适度休息,加强自我情绪调节。

肥胖者更要加强锻炼;不抽烟不酗酒;少吃油炸食品。多喝水,有助于保持体内血流通畅,还可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对于那些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要做好自我保健工作,一旦有长期胃痛、胸闷、头疼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让孩子多在阳光下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合理膳食,增加机体免疫力。被褥、衣服要勤晒,室内经常通风除尘,以减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及繁殖。

不要熬夜!不要熬夜!不要熬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翟芳芝表示,春天在五行中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是属木性,因而春气通肝。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旺之时。“人卧则血归于肝”,良好充足的睡眠是调养肝气,使肝气疏泻条达的前提。因此,春季养肝不宜熬夜,规律充足的睡眠,是增强身体抵抗力的重要条件。记者 晏菲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