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李小委
“您好,我们是社区工作人员。请问,您家里目前实际居住几人?最近有离开徐州吗?是否有外来人员来访过”……3月16日9时,奎西社区网格员陈珊珊和王颖来到建西小区居民唐森的家中,逐项询问、排查和登记有关情况。这是奎山街道办事处全面开展“敲门行动”,进一步织密疫情防控网络的一个缩影。
●每天20000步是常态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奎山街道办事处抽调了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和民警,在下辖5个社区33个小区内挨家挨户,逐一登记返徐人员和居住人员信息,用实际行动拧紧疫情“防控阀”。
建西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共有25栋楼、700多人口居民,需要爬楼梯才能完成“敲门”排查任务,这对网格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他们不畏艰难,分秒必争加油干。“只要下户,每天20000步都是常态。”王颖告诉记者,“建西小区共有3位网格员,她负责其中的9栋楼,200多户居民的信息排查。虽然我们有居民微信群,但很多老年人不经常使用手机,而且还有一些流动性人员。因此,我们就逐户敲门排查,虽然这种方式效率慢一些,但排查更加精准,获得的信息也更准确。”
随后,记者跟随王颖和陈珊珊两人一起先来到17号楼,在一楼遇到了两位老人。看到王颖,两位老人热情地打招呼,并从旁边的车棚内拿出3个马扎邀请王颖坐下来休息。面对热情的老人,王颖叮嘱他们做好防疫措施后,就开始入户登记排查。“经常来,和这里的老人都熟悉了。”一层3户,王颖从一楼开始重复着入户排查问题,陈珊珊则认真填写网格化“敲门行动”登记表,做到“人员、源头、位置、管控”四清,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得到居民肯定再累也值得
“这个时间段,年轻人都去上班了,留在家中的都是老年人,因此敲门时声音要大一些。”陈珊珊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每户都有人回应,一栋楼有时都得来好几趟。除了登记排查信息,还要向居民宣传一些防疫知识。
今年82岁的李向荣老人和老伴在建西小区居住30多年,面对敲门的工作人员,老人非常配合,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李奶奶说,她是这里的老户,平常就老两口在这里居住,孩子们平常也会回来看看。孩子们也都住在市区,没有外地来访的亲戚朋友。登记完成后,陈珊珊还提醒老人尽量减少外出,平时要做好防疫措施,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居住四楼的唐先生称,社区工作人员都非常辛苦,也很热情。这段时间经常在群里给业主发防疫提醒,有问题反映给他们,也都是第一时间帮助解决。
面对居民的夸奖,陈珊珊笑着说:“能够得到居民的肯定,心里特别开心,这段时间累也值得了。”
奎山街道办事处社会治理办公室主任房小刘告诉记者,开展疫情防控“敲门行动”,截至3月15日晚上,已经敲门入户6921户。辖区内共有居民14171户,居民33132人。这两天将全部完成入户工作。
●做好防控检查的“安全员”
从建西小区出来后,记者跟随网格员又走访了一些位于辖区内的饭店、超市、宾馆等公共场所。在位于市中心医院北门附近的一家饭店内,网格员王颖详细询问了饭店工作人员的信息、是否有离开徐州、是否进行疫苗接种等问题,饭店负责人也对此一一进行回复。
在饭店门口,记者看到门上张贴着防疫要求。入门“三件套”(验码、测温、戴口罩)、措施“三必看”(消杀、巡检、一米线)、用餐“三做到”(洗手、分餐、用公勺)。饭店负责人苗女士告诉记者,饭店严格按照商超餐饮的防疫要求执行。这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每天客流量并不多。在旁边的一家饭店,记者看到该店除了严把“进店关”,还通过加强清洁消毒以及确保食材安全卫生等举措,筑牢健康安全防线。此外,还实行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实时掌握员工健康状况,多措并举将疫情防控措施落细落实。
与此同时,奎山街道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3个养老院进行了防疫检查,要求全封闭管理,外来人员包括探亲人员不准进入,要求全员定期核酸检测,管理人员外出后必须核酸检测后上岗。
据统计,截至3月15日晚,工作人员已走访建筑工地13处、餐饮店209家、疏导点78家、宾馆超市18家、其他39家,合计357家。对辖区酒店、宾馆和商超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告知和督导,督促店铺落实主体责任,进入店铺人员佩戴口罩、体温检测、查验“两码”,还特别告知疫情防控报备电话。
●用最温暖的举措投入防控一线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奎山街道各社区网格员认真进行封闭管控工作,对监测点进出人员严格检查,逐人核查核酸信息、体温测量、接种疫苗等情况。积极发动网格内热心群众参与抗疫,构筑公众参与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社区通、微信朋友圈转发疫情防控知识和最新动态,引导居民科学防疫,外来人员主动向社区报备,通过入户走访,在小区、重点场所、人群聚集地张贴标语、通告、小喇叭及拉条幅等方式,宣传最新疫情防疫措施。
针对一些居家隔离的居民,街道采取包挂措施,一对一服务,为隔离居民购置、递送蔬菜、口罩、消毒液等生活必备物资,做好后勤保障和压力疏导,用最坚决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最温暖的举措投入疫情防控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