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徐州这对师生为徐博“代言” 不断刷新博物馆的新“玩法”
2022-03-10 15:14:00  来源:彭城晚报  
1
听新闻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社区帮扶到疫情防控,从爱心送考到爱心敬老,各个领域、各个角落都有志愿者的身影。而在徐州博物馆———这座承载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的场馆,同样吸引着许多人走进他们的志愿者行列。其中来自徐州工程学院的郝心耀老师和李子轩同学,他们身体力行不断刷新徐州博物馆的新“玩法”,无论是志愿服务还是传播两汉文化,他们从未停歇。

A

热爱是对坚持最好的回答

这是郝心耀当志愿者的第24个年头。

从社区街道到工作单位,从14年的历史讲解到20年的无偿献血,他的志愿服务身影印刻在徐州这片土地上。如此丰富的志愿经历让他有了诸多标签和身份,然而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他作为徐州博物馆的志愿者这一身份。

250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500场的义务讲解,1.5万名的现场听众,400堂的校园社教课程……这些数字见证的是郝心耀作为“徐博001号志愿讲解员”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对家乡文化的深沉热爱。

喜欢逛博物馆,看看文物展品的陈列,听听背后的历史故事,从而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是郝心耀每到一个城市必做的事情。“我呢就喜欢逛博物馆。无论是外出旅游目的地安排,还是接待外地来徐的友人,我都喜欢安排在博物馆。”郝心耀颇为爽朗地说。

看得久了逛得多了,郝心耀对博物馆也就更为熟悉,对博物馆的工作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2008年,郝心耀毅然选择成为了徐州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2017年,徐州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正式成立,他也就正式成为“徐博001号志愿讲解员”,因为志愿经历丰富也成为了该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

最开始,郝心耀主要负责是馆内文物历史的讲解,厚重而又悠远的两汉历史通过郝心耀的讲解变得生动具体。在讲授的过程里,他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我认为,两汉文化看徐州,这是徐州这座城市自有的历史特色。”

和郝心耀不同,徐州工程学院大四学生李子轩是在选修了郝心耀老师的徐州历史文化这门课之后,才萌发了在徐州博物馆当志愿者的想法。“郝老师经常会在课上讲徐州博物馆的一些文物和历史故事,这些正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于是,在郝心耀老师的推荐下,李子轩也成为了徐州博物馆志愿者的一分子。

李子轩一般利用周末以及寒暑假,在博物馆内做些引导和拍摄的工作。像这样的一有空就去博物馆的生活,他已经坚持了两年多了。

李子轩认为,能够近距离地看到历史文物,并将他们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这种体验让他倍感满足。

B

志愿服务,要在博物馆更要走出去

知识需要传递才有力量,历史需要新展现才更具魅力。

在郝心耀看来,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发掘保护展出文物的地方,而是一个需要更多的人来讲文物故事的地方,徐州博物馆背后所代表的两汉文化也需要更多人把这些故事带到更广的范围。讲故事的这些人就是志愿者,这些事就是志愿者要做的事情。

“博物馆的宣传队伍需要注入更有‘想象力’的血液”郝心耀说道,“每一次大型活动的背后,都需要整个志愿团队的支持和服务。”

确实如此,在徐州博物馆随处可见的志愿者,他们或是在引导,或是在作讲解,又或是在宣传拍摄……这些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热情在岗位上作出独属于他们的贡献。据郝心耀介绍,徐州博物馆的志愿者团队人数达到了八九百人,来源涵盖了各个职业,不过占比最高的还是在徐高校的大学生。

作为视觉传达与设计专业的学生,李子轩大多数时间会参与到志愿活动的策划和拍摄,他认真且专业的工作态度常常让老师郝心耀颇感骄傲。从徐州博物馆的抖音宣传,到馆内文物拍摄,再到“徐博大运河史话”项目剪辑,李子轩在其中不仅切身感触到徐州这座城市蕴含的丰厚历史气息,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很多徐州人对家乡的运河文化算不上多了解,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把它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也是好的,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情。”

“徐博大运河史话”是郝心耀响应全国运河沿岸城市联动的“大运河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所策划的一个重要项目,目前正在参选徐州市一百项重点志愿服务。这两年,郝心耀带领徐州博物馆志愿者们用双脚丈量了徐州段运河近300公里的航道,拍摄了几百段的视频,收集整理了发生在运河上的故事,并制作成一整套的社教课程,在若干所学校进行推广。

“运河在今天仍然承载着航运这一重要任务,更承载着中华文明两千年的骄傲和荣光。可以说,运河不单单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文化坐标,是一份历史传承,需要志愿者团队来讲好运河故事。”郝心耀告诉记者,“志愿活动不仅要在博物馆,更要走出博物馆。”

不止这些,“徐州宝藏来串门”、文物讲座进社区、进课堂、进企业、进养老机构……郝心耀和李子轩所代表的志愿者们正用自己的努力不断创新讲述徐州文化的新故事。

C

尽心助人,总能收获人心

“不仅是大学生,小朋友们也乐意去了解这些历史故事,我觉得非常好。”在谈到志愿服务的过程时,李子轩告诉记者,文化也是我们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徐州人愿意去博物馆了解徐州文化,感受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

郝心耀同样也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2018年,他走进一家养老院宣讲的时候,一开始以为这些老人们只是纯粹出于打发时间的目的来听讲座。没想到到了现场,那些老人不仅拿了纸笔认真听讲,还将他展示的关键内容抄了下来,并对其中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哪怕到了夕阳之年,也充满了对自己家乡文化求知的渴望,以及对我们这种宣讲家乡文化工作的认可,这让我非常感动。”

这也印证了郝心耀所说的:“志愿服务应该具备扩展性,把广度宽度做开来,才能塑造好的志愿服务品牌。”

事实上,随着人们人文素养的提升,走进博物馆也正成为新风尚新潮流。“这几年能明显地感觉到,参观游客的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在飞速提高,在做志愿讲解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十分有文化底蕴的游客,还能问出很多专业的问题跟你互动。”郝心耀十分感慨地告诉记者。

也正是看到了这种积极的变化,身为讲解志愿者的郝心耀说:“从讲的到听的都在亢奋状态,大家都有很大的热情”;作为引导志愿者的李子轩说:“我觉得参与志愿服务不光是帮助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也很大。”

这种正向反馈,加强了志愿者与参观者的亲密联系,加深了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情感交流,让更多的人文历史知识真正惠及到人民群众,为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就是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郝心耀说道。

记者 朱二俊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