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形略瘦、笑起来两颗虎牙,走在街上他就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市民。但在徐州泉山区水漫桥路附近,环卫工人见到他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池老板。”“池老板!”他叫池磊,今年44岁,去年11月开了一家面馆,但和其它面馆不一样的是,他的面馆每天中午免费为附近的环卫工人提供午餐。
面馆免费为附近环卫工人提供午饭
1月17日中午11:12,徐州泉山区水漫桥路中段8号1314号商铺迎来了熟悉又特殊的客人,他们的打扮几乎一模一样:橙色的制服、紧紧包裹脖子的围巾、盖住耳朵的帽子。制服的背后印着“泉山环卫”四个字,他们是泉山区水漫桥路附近的环卫工人。
这个仅约20平方米的小屋是一家罐罐面馆,店名“池磊”也是老板的名字。
走在最前面的周玉萍露出开心的笑容,“俺又来了,谢谢池老板。”
“来啦,赶紧进屋先坐着暖和暖和。”看到环卫工人到来,池磊一边笑着回答一边打开空调,随后走至锅旁开始为他们下面。
在池磊的面馆,环卫工人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新鲜的鸡汤面。“池老板找到我们班长,告诉班长让我们来的。”周玉萍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太幸福了,怎么有那么好的人、那么好的事。”周玉萍说,自己家在丁楼,中午只有1小时的休息时间,之前自己的午饭一直是馒头咸菜和白开水。
“这一碗热汤面为我们带来了便捷,更带来了温暖。”周玉萍敛了笑容,认真起来,“哪怕只是一杯热水、一碗热汤,心里都是暖的,更别说是一顿饭了。”
有汤喝、有面和肉吃,罐子可带走
“面好了,来端喽。”池磊喊道,将煮熟的面条从锅中捞出,放入已经盛好鸡汤的玻璃罐中。
池磊的面馆有东、西两间屋,东屋是用餐区,西屋是一个开放式厨房,制作过程干净、透明。用来出餐的桌板上调味料清晰可见:盐、胡椒粉、香菜、葱花,仅4样。“我们的汤里有味精中的鲜味成分谷氨酸,所以汤里不需要再添加鸡精、味精这种提炼的调味品,汤品更鲜、更健康。”
“自己加调料啊,再盛点鸡肉。”不锈钢盆中盛放着调制的鸡肉,池磊见环卫工人不动手,便主动帮他们加肉,“来给你盛个鸡腿。”池磊说,一个玻璃罐,有汤,有面,有肉,面和肉不够吃都可以续,吃完后,玻璃罐还可以带走。“你看我们店里,不刷碗,无论堂食还是打包,所有的罐子都是一次性的。”
公益行为源自于
父亲的耳濡目染
池磊的面馆刚开不过3个月,环卫工人们也在这里吃了3个月免费的鸡汤面。开店时他就联系到了附近的环卫工人,告诉了大家中午可以免费来吃面,“一开始大家都不好意思,还集体凑了200块钱给我。”池磊笑着摇了摇头,“我说你们要是这样可不能来吃了,我不是为了钱。”
善良、人好是环卫工人们对池磊的一致评价,也是提到他时说的最多的词语。那么,这位老板为什么这么“好”呢?
原来,公益行为源自于池磊的父亲。2006年,池磊自己创业开了饭店,曾经是厨师的父亲来店里给池磊帮忙,每天忙进忙出,常常与店门口负责清扫工作的老李头打交道,一来二去,老哥俩成了朋友,父亲见老李头回家不便,午饭简单粗糙,便邀请老李头来店里免费吃“工作餐”。老李头喜欢喝酒,两人偶尔晚上还喝上一杯,除此之外,父亲也常常给老李头打包一些下酒菜,“这种感觉,就是自己家人一样了。现在父亲年纪大了在家,我还是会和老李头喝点,聊聊。”池磊说,自己的母亲曾经从事体力活,母亲的辛苦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亲对待老李头的好也让他耳濡目染,“开饭店是在后厨做菜,忙起来不可开交,没有机会为更多的人做这些。现在开了面馆,出餐方便,有了机会就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有人问过我,这个活动什么时候结束?我说,这不是个活动。”池磊笑了笑,“只要店开着,环卫工人就可以一直来我这吃面。只要我一天还在干着,热汤面就为他们准备着……”
徐报融媒记者 刘淑婷